喀什花卉种植 花卉种植大棚_乡村穿越小说主角发家致富 主角重生过去发家致富的
笔趣阁 > 乡村穿越小说主角发家致富 主角重生过去发家致富的 > 喀什花卉种植 花卉种植大棚
字体:      护眼 关灯

喀什花卉种植 花卉种植大棚

  相关热词搜索:

  淘宝网:盛世鑫毅植物园经营日本小叶迎春,对节白腊,水腊,黄杨等盆景,价格合理,多精心栽培。土植肥料,假山配件(动物人物房屋桥梁等),多肉摆件,园艺器皿等配套齐全。全场满26元包邮,满50元赠送小礼品。一景一世界,一石定乾坤。

  经过多年深加工修剪栽培的盆景,容易长期存活,且具有艺术价值。盛世鑫毅植物园的盆景师傅具有30多年以上的栽培种植修剪经验,精心养护的每一棵盆栽,都具备一定艺术功底。

  各种造型,独具一格(直杆式,斜杆式,悬崖式,石夹树附石型,山水盆景,假山群峰,应有尽有)

  花肥(水培王,大肥王,饼肥,复合肥,矮壮素等品种齐全)

  芍药适合在新疆喀什种植,芍药花大色艳,一向有花相之称,观赏价值非常高,是传统花卉品种,很多人都喜欢种植芍药,用来摆设在家居客厅、书房等地方进行环境点缀,下面了解下芍药种植的方法:

  芍药(拉丁学名:Paeonialactiflora),别名将离、离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没骨花、黑牵夷、红药等,是芍药科芍药属的著名草本花卉。其在中国的栽培历史超过4900年,是中国栽培最早的一种花卉。芍药可分为草芍药、美丽芍药、多花芍药等多种品种。芍药花瓣呈倒卵形,花盘为浅杯状,其根制成中药具有镇痉、镇痛的药用价值。位列草本之首,其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为“六大名花”之一,又被称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现已被尊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

  芍药种植的方法:

  1、土壤:芍药是深根性植物,所以要求土层深厚,又是粗壮的肉质根,适宜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在黏土和砂土中生长较差,土壤含水量高、排水不畅,容易引起烂根,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为宜,盐碱地不宜种植。

  2、浇水:芍药性喜地势高敞,较为干燥的环境,不需经常灌溉。芍药因为是肉质根,特别不耐水涝,积水6~10小时,常导致烂根,低湿地区不宜作为我国的芍药产区,每次水灾,对芍药几乎都是毁灭性的,只有在高敞处,未被水淹的芍药留了下来。

  3、阳光:芍药生长期光照充足,才能生长繁茂,花色艳丽;但在轻荫下也可正常生长发育,在花期又可适当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免受强烈日光的灼伤,从而延长观赏期,但若过度蔽荫,则会引起徒长,生长衰弱,不能开花或开花稀硫。

  4、温度:芍药是典型的温带植物,喜温耐寒,在夏季极端最高温度达42.1℃,也能安全越夏,在冬季极端最低温度为-46.5℃的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开花,露地越冬。

  5、施肥:芍药喜肥,少有过肥之害。特别是花蕾透色及孕芽时,对肥分要求更为迫切,除栽植时施用基肥外,根据芍药不同发育时期对肥分的要求,每年可追肥3次。

  6、虫害:芍药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根腐病等;常见的虫害有红蜘蛛、蚜虫等。褐斑病可用0.5%等量式波尔多溶液或65%代森锌粉剂800倍液喷洒防治,根腐病可用60度的白酒搽洗根部后重新栽植,红蜘蛛等害虫,可用40%三氯杀螨醇乳剂2000倍液和40%氧化乐果乳剂3000倍液或80%敌敌畏2000倍液,分别进行喷防治。

  7、修剪:为使芍药花朵硕大而美丽,在侧蕾出现后应及时疏去,以便使养分集中于主蕾,达到预期的目的。

  芍药养殖简单,这从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芍药种植的方法可以看出,芍药花艳色美,品种丰富,种植来摆设美化环境的效果非常好,芍药种植的方法小便已经介绍给大家了,相信大家也能种植除花大色美的芍药花来美化自己的家居环境。

  在中国分布于江苏、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南部。在东北分布于海拔480-700米的山坡草地及林下,在其它各省分布于海拔1000-2300米的山坡草地。在朝鲜、日本、蒙古及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在中国四川、贵州、安徽、山东、浙江等省及各城市公园也有栽培,花瓣各色。

  栽培要点

  按每百斤沙质壤土加30斤肥再加2-3斤过磷酸钙的比例充分拌匀,再喷水堆沤1-2月。庭院种植也必须提前在冬季挖穴。

  “春分分芍药,到老不开花”已为多年实践所证明。芍药的栽植和分株繁殖的最佳时期是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在这段时间内既不要提前,更不能推后。芍药是深根花卉,要选择深盆栽植,家庭养花一般应选择直径30cm,深40cm-50cm的深盆为好,每盆栽2-3株为宜,要讲究栽培技术,先铺3cm-5cm的煤渣作滤水层,再填15cm-20cm备好的盆土,再将种苗分散直立于盆中,理顺根系,再填盆土,边填土边轻压,使根系与土壤充分结合,填土高度以超过根芽顶端4cm-5cm为好。浇透定根水,放于通风向阳处养护。

  当早春根芽出土时要结合浇水,轻施一次以氮肥为主的稀薄液肥,加速营养生长。到四月中旬芍药进入蕾期,这时由营养生长为主转入以生殖生长为主。从现蕾到开花大约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在此期间可追施1-2次复合肥(2斤肥兑100斤水),喷施2-3次0。2%的磷酸二氢钾肥液,以促进花大色艳。花期过后,要及时剪去凋谢的花朵,减少体内营养消耗。同时要追施一次以氮肥为主的液肥,加速根部幼芽的生长。冬季,芍药进入休眠状态,对水分需求量减少,只要土壤保持有墒就行,但必须结合中耕松土埋施适量腐熟的饼肥或厩肥,以补充土壤消耗的养分,为春季壮苗打好基础。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在维吾尔语中意为“玉石集散之地”。它位于中国雄鸡状版图的鸡尾,北连天山,南枕昆仑,西望帕米尔,东临塔克拉玛干,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古道驼铃,大漠胡杨,高原平湖,冰山玉岭,让喀什成为最具西域风情的地方。

  喀什位于新疆西南部,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部和西南部分分别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总面积16.2平方公里,喀什是南疆重镇,距乌鲁木齐市1473公里。喀什系“喀什噶尔”的简称。喀什古时称“疏勒”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初期它属于匈奴的僮仆都尉管辖。公元前期2世纪下半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始归附西汉政权。公元1世纪时期,这里是班超经过西域的大本营。隋未唐初则经常输赋予西突厥汗国。唐太宗以后,这里为唐朝政府的重要军事据点。当时的安西四镇,其中这一即为喀什噶尔。成吉思汗西征后,属察合台太子的封地。清乾隆时期这儿是清政府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的驻地。喀什地区人口300多万。维吾儿占91.7%;汉族占6.1%;其它民族占2.2%。

  艾提尕提清真寺位于喀什市中心,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伊斯兰教建筑物,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公元1442年,喀什噶尔的统治者沙克斯兰米尔扎首先在这里修建一所清真寺,用来祈祝祷他的亲友们的亡灵。后来又经过历代多次扩建和修缮,成了现在的形式和规模。该寺由礼拜堂教经堂、门楼、水池和其它一些建筑物组成.清真寺的正殿长160多米,进深16米.廊檐十分宽敞,有100多根雕花木柱支撑,顶棚上面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绘的花卉图案.正殿正中墙上开了一个深龛,龛内放置一个有台阶的宝座。礼拜时,大毛拉就站在龛内领经,礼拜五或“古尔邦节”,大毛拉站在台阶上宣教。教徒们进殿后.依次排列先殿内,后殿外,面向西做礼拜。每当伊斯兰的盛大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到来时,清真寺前的广场成了维吾尔群众尽情欢乐的地方。身着节日盛装的维吾尔族男青年,随着欢快的鼓乐声,跳起热情奔放的萨玛舞,场景十分壮观。

  风景名胜

  ·三仙洞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莫尔佛塔

  ·石头城

  ·阿曼尼沙汗纪念陵

  ·盘橐城

  ·红其拉甫山口

  ·慕士塔格峰

  ·卡拉库里湖

  ·香妃墓

  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

  [编辑本段]喀什地区概况

  喀什地区位于祖国西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73°20′-79°57′,北纬35°20′-40°18′。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依喀喇昆仑山与西藏阿里地区,西靠帕米尔高原,东北与阿克苏地区柯坪县、阿瓦提县相连,西北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什市、乌恰县、阿克陶县相连,东南与和田地区皮山县相连。

  喀什地区的西南部与四个国家接壤: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坦接壤;边境线长388千米。全地区东西宽约750千米,南北长约535千米,总面积111794.03平方千米,总人口361.54万人(2004年末),其中城镇人口83.42万人。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塔吉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锡伯族、满族等。地区行署驻喀什市解放北路。邮编:844000,代码:653100,区号:0998,拼音:KashiDiqu。

  喀什地区西、南、北三面环山,东面朝塔里木盆地开口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主要河流为叶尔羌河、提孜那甫河、克孜勒河、盖孜河、库山河等五条大河、八条小河。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因为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可分为平原,沙漠荒漠,山地丘陵,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气候区。喀什市属平原气候区,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11.7℃,极端最低气温-24.4℃,极端最高气温达49.1℃。年平均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雨量30-60毫米。

  【人口、民族】2006年,全区年末总人口376.27万人,比上年增长6.8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6万人,比上年增加1.58万人;女性人口185.6万人,增加3.96万人,49.17%。人口出生率10.02‰,死亡率2.61‰,人口自然增长率1.41‰。

  喀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古老民族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经济、文化。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各个民族互相协作、互相影响、互相融合。逐渐完成了现代民族的发展进程。截至2005年,境内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塔吉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锡伯族、满族等31个民族。

  【地貌】喀什地区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绵亘东西的喀喇昆仑山,东部为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诸山和沙漠环绕的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犹如绿色的宝石镶嵌其中。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轮廊是由稳定的塔里木盆地、天山、昆仑山地槽褶皱带为主的构造单元组成。印度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北冰洋的寒冷气流也较难穿透,造成喀什地区干旱炎热的暖温带的荒漠景观。而山区的冰雪融水给绿洲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形成较集中的喀什噶尔和叶尔羌河两大著名绿洲。境内最高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最低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海拔1100米,喀什市城区的平均海拔高度为1289米。

  【山脉】天山南脉绵亘于喀什区域的北部。自西至东罗列着高山、中山、低山。高山主要有阿赖岭、卡什卡苏山、吐鲁尕尔特及阔克沙勒岭,山脉呈鳍状、长垣状,走向北东,切割较深;中山带主要有喀孜尕尔特山自西向东伸延,切割较浅;低山带自西向东有库木别尔、喀什、阿图什、柯坪等一系列背斜。柯坪山地位于乌喀公路北面,西起东经77°00′,东至东经77°5′,分为伽师境内东西走向的西柯坪塔格山和巴楚境内东北——西南走向的东柯坪塔格山。帕米尔高原东部位于喀什境内,北至布仑口谷地,南抵喀喇昆仑山(中巴边境),西抵萨雷阔勒岭,东接西昆仑山。较高的山峰有7719米的公格尔山,7546米的慕士塔格山,7282米的慕士山和6802米的切尔里丘克山。在喀什境内的喀喇昆仑山为山脉的东北坡,长约280千米,平均海拔55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中,有4座便坐落在喀喇昆仑山脉之中,其中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是喀喇昆仑山的主峰。在乔戈里峰周围,还有海拔8066米的加舒布尔鲁姆山,海拔9047米的布洛阿特峰,海拔8034米的加舒尔布鲁姆峰。

  【平原】山前倾斜平原是喀什分布较广的一种地形。一般由洪积扇、洪积锥、洪积裙、洪积平原组成。主要有柯坪、乌帕尔、黑孜、柯克亚(乌鲁克)山前倾斜平原。克孜河冲积平原由冲积扇、冲积平原、干三角洲、托克拉克沙漠组成,由克孜河、恰克玛克河、布古孜河组成平原水系,地形总的趋势是由西向东倾斜。是喀什主要农区之一。盖孜——库山河冲积平原,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南向东北微微倾斜。由盖孜河冲积平原、库山河冲积平原、依格孜亚冲积平原、洪积平原组成。叶尔羌河冲积平原为年轻的砂质冲积平原,由叶尔羌河、乌鲁吾斯塘,提孜那甫河组成平原水系,地形总的趋势是从南向东微微倾斜,是喀什最大的绿洲。

  【冰川】喀什地区的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冰川分布很广。在帕米尔东部山地,冰川总面积达2200多平方千米。其中公格尔山——慕士塔格山冰川面积就达635平方千米,冰层厚度达100米,几乎整个山体都被冰层所覆盖。幕士塔格东坡的可可西里冰川,西北坡的羊布拉克冰川,公格尔山北坡的克拉牙——克拉冰川等,都长达20千米,气势磅礴,景观奇异。喀喇昆仑山分布着巨大的冰雪层和冰川,其中著名的音苏提冰川,长40.2千米,是中国最大的代冰川之一。这些冰川为喀什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水资源,故有“固体水库”之称。

  【河流】喀什地区水系受地形地貌、地域降水影响,各河系的源头都位于冰川、山区积雪带,随着山区水分的融冻而使各河的年内枯洪变化明显。各河都为融补型河流。全区有5大河流,另有短程河3条。

  叶尔羌河是喀什地区最大的河流,支流众多,较大的支注解为塔什库尔干河、克勒肯河。它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乔戈里峰,属融雪补给型,河流全长1000千米,流域面积10.81万平方千米,灌溉着全区农田面积最大的绿洲——叶尔羌河平原。即莎车、泽普、麦盖提、巴楚、农三师11个团场及叶城、岳普湖部分农田。夏洪期有余水灌溉下游胡杨林区,在阿瓦提县汇入塔里木河(占塔河水量的17%)。年径流量为64.33亿立方米,少水年份为54.91亿立方米。克孜勒河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特拉普齐亚峰,河长778千米,我国境内流长900千米,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千米。克孜勒河进入平原及疏附县苏乎鲁克处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喀什噶尔河、北支克孜尔保依河。

  克孜勒河下游汇集于三角洲的伽师县致西克水库消失。克孜勒河灌溉区包括疏附县、疏勒县、喀什市、伽师县及农三师伽师总场。其年径流量为20.21亿立方米。盖孜河源于慕士塔格、公格尔、阿克塞巴什的融雪,以融雪补给为主,雨水补给量极少。盖孜河河长320千米,流域面积1.62万平方千米,有3条支流,水量较丰的支流为木吉河,另有库西瓦尔及拉依艾更(泉水)支流。盖孜河下游至三角洲的岳普湖县铁里木消失。灌溉区包括疏附、疏勒、岳普湖等县及农三师2个团场。年径流量9.65亿立方米。由于春季融雪量少,故径流量不能满足灌溉用水需要,时有春旱。库山河源于慕士塔格、公格尔冰峰,以融冰补给为主。河长200余千米,流域面积0.892万平方千米,由卡拉塔什和且木干两条支流汇合而成,另有皮河克和罕铁列克小溪注入。灌溉区包括疏勒、英吉沙及东风农场,并消失于疏勒和英吉沙两县。年径流量为6.3亿立方米,库山河流域易春旱。依格孜亚河发源于昆仑山北比麓的不勒干积雪带,虽有融雪补给,但其径流形成主要依融于降水和泉水补给。河长76千米,年径流量2.02亿立方米,灌区只有英吉沙县依格孜来乡农田,下游消失于山前洪积扇。另有恰克马克河,因上游引水量大,至喀什地区境内基本上断流,只有在暴雨时才有山洪下泄(历史上曾流入克孜勒河),平时河床干涸。吐曼河为地下水补给河,由山前洪积扇、冲积平原的降水下渗补给,浇灌疏附县英吾斯坦乡,阿克喀什乡。提孜那甫河发源于昆仑山的阳吉峰,属融雪补给型。河长430千米,流域面积1.456万平方千米。提孜那甫河流经叶城县境界,最后消失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河水灌溉叶城县农田及少量麦盖提县农田。年径流量7.768亿立方米。春季水量少,个别年份甚至断流,时有春旱发生。乌鲁克河、柯克亚河、棋盘河均发源于昆仑山北麓,沿河谷北下,属降水、地下水混合补给型。乌鲁克河年径流量5.01亿立方米。柯克亚河年径流量仅为0.132亿立方米。

  【地下水】喀什地下水的动储量约在50~60亿立方米(包括上层滞水)。地下水径流主要补给区是在洪积扇、冲积扇。各大河流在出山口后的砾质洪积物上大量渗漏,其渗漏量约占河水的30%以上,是平原区地下水径流形成的主要来源。地下水运动规模在上游扇形地上主要为补给形成区,至下游则为蒸发消耗区。

  【气候】喀什地区处在中亚腹部,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带。境内四季分明、光照长、气温年和日变化大,降水衡少,蒸发旺盛。夏季炎热,但酷暑期短;冬无亚寒,但低温期长;春夏多大风、沙暴、浮尘天气。因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大体可分为5个区:一、喀什平原气候区。包括喀什北部、中部广大冲积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1.4℃~11.7℃,年降水量39~664毫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降水变化显著。日照长,蒸发强,气候干燥。冬季低温期长,夏季长而炎热。春季升温快,常有倒春寒;秋季短促,降温迅速。春季多大风、沙暴。浮尘日数频繁。二、沙漠荒漠气候区。喀什南部、麦盖提东部和叶城东北部,属塔克拉玛干沙漠荒漠区。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年平均气温在11℃以上,冬季寒冷,夏季酷热,冷暖变化剧烈。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40毫米以下。风沙多,日照强。三、山地丘陵气候区。叶城中部,巴楚和伽师北部,疏附、英吉沙和莎车西部海拔1500`3000米处山区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1℃以下,冬季较长,夏季短促,年降水量在7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时有大雨甚至暴雨山洪发生。山区河谷地带气候适宜,夏季温热,冬季偏暖。四、帕米尔高原气候区。主要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科季漫长寒冷,夏季温和。降水较少,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大风日数多,光照充足,辐射强,天气晴朗。五、昆仑山气候区。主要包括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南部和叶城县南部。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山峰终年积雪,气候严寒,空气干燥,低压缺氧,风大雪多,天气多变。全年可分为冷暖两季。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喀什是维吾尔语“喀什噶尔”音译的简称,其语源有突厥语、古伊兰语、波斯语等融演而成,含意有“各色砖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创”等不同的解释。

  今日的喀什地区古代称疏勒、任汝、疏附,包括古代的疏勒(今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伽师县一带)、蒲犁(今塔什库尔干)、莎车、依耐(今英吉沙和阿克陶境内)、乌禾宅(今塔什库尔干南部)、西夜(今叶城)等诸国地。秦末汉初,这些地方属于匈奴的僮仆都尉管辖。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博望候张骞奉旨通西域时进驻疏勒,这里始为汉朝所控制。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祖国版图。

  唐太宗以后,这里为唐朝政府的重要军事据点,当时的安西四镇之一即为喀什噶尔。五代至宋,先后为喀喇汗王朝和西辽所管辖。喀喇汗王朝时期,曾以喀什噶尔为首府。成吉思汗西征后,属次子察合台太子的封地。叶尔羌汗国时,喀什曾作为辅助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清乾隆时期这儿是清政府“总理南八城事宜”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的驻地。光绪十年(1884年),置喀什噶尔道,共辖有疏勒、莎车两个府和英吉沙尔直隶厅、蒲犁分防厅、和阗直隶州。

  民国年间改为喀什行政区,设行政长公署于疏附。民国32年(1943)改名新疆第三(喀什)行政区。还有第十(莎车)行政区。

  解放后建立了喀什专区和莎车专区。1956年撤销莎车专区,并入喀什专区,1971年1月,喀什专区改为喀什地区。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喀什地区辖1个县级市、10个县、1个自治县: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岳普湖县、伽师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麦盖提县、巴楚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共有4个街道、28个镇、140个乡,155个社区、2296个村委会。境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地区行政公署驻喀什市解放北路46号。

  喀什地区面积111794.03平方千米,人口360万人(2004年)。

  喀什市面积294.21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邮编844000。市人民政府驻人民东路。

  疏附县面积3482.94平方千米,人口37万人。邮编844100。县人民政府驻托克扎克镇。

  疏勒县面积2262.75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邮编844200。县人民政府驻疏勒镇。

  英吉沙县面积3420.9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邮编844500。县人民政府驻英吉沙镇。

  泽普县面积999.66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邮编844800。县人民政府驻泽普镇。

  莎车县面积9036.55平方千米,人口62万人。邮编844700。县人民政府驻莎车镇。

  叶城县面积28928.64平方千米,人口37万人。邮编844900。县人民政府驻喀格勒克镇。

  麦盖提县面积11022.53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邮编844600。县人民政府驻麦盖提镇。

  岳普湖县面积3165.76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邮编844400。县人民政府驻岳普湖镇。

  伽师县面积6600.68平方千米,人口33万人。邮编844300。县人民政府驻巴仁镇。

  巴楚县面积18490.59平方千米,人口39万人。邮编843800。县人民政府驻巴楚镇。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面积24088.82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邮编845250。县人民政府驻塔什库尔干镇。

  喀什市区的宾馆业发达,有涉外星级宾馆,凡是发达地区宾馆拥有的现代服务设施此地应有尽有,并且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喀什色满宾馆历史悠久,环境幽雅;以巴基斯坦风味菜肴为特色的中巴友谊楼;离著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很近的其尼瓦克宾馆、喀什华侨宾馆等交通便利,并提供特色浓郁的地方舞蹈。喀什市区以外的地方住宿不是很方便,自助旅的背包族要注意,有些地方没有宾馆或招待所,甚至没有居民,一定要带好野外露营帐篷。

  如果现在去的话没有什么好玩的

  最好是7.8月份去是最好的季节

  嗯嗯

  我是喀什人哦

  如果你是现在来的话

  建议你还是再等等呗

  因为现在我们这边

  除了不冷之外

  没什么可值得来的

  我们这里是以瓜果和名族特色为主打的

  可是现在这个季节没什么好吃的

  市区主要是以人文景观为主

  参观起来是不分什么季节啦

  但是要是到我们周边的县上去玩

  现在是真没什么好玩的

  你再等等吧

  6月以后再来

  真是好吃好玩咯

  另外说下

  我是导游哦

  旅游的最佳时间是六、七、八、九月份,这时候不仅每天都是好天气,而且正是瓜果成熟的时节。

  一、农林业

  1、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

  2、农产品基地建设。

  3、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4、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

  5、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6、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

  7、农作物、家畜、家禽及水生动植物、野生动植物遗传工程及基因库建设。

  8、动植物(含野生)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生物育种;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及鉴定。

  9、种(苗)脱毒技术开发与应用。

  10、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及新开耕地快速培肥技术开发与应用。

  11、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

  12、农用薄膜无污染降解技术及农田土壤重金属降解技术开发与应用。

  13、绿色无公害饲料及添加剂开发。

  14、内陆流域性大湖资源增殖保护工程。

  15、牛羊胚胎(体内)及精液工厂化生产。

  16、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

  17、耕地保养管理与土、肥、水速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18、农、林作物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开发与应用。

  19、农作物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青贮饲料,秸秆氨化养牛、还田,秸秆沼气及热解、气化,培育食用菌,固化成型燃料,秸秆人造板,秸秆纤维素燃料乙醇、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等)。

  20、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沼气工程、“三沼”综合利用、沼气灌装提纯等)。

  21、食(药)用菌菌种培育。

  22、草原、森林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23、利用非耕地的退耕(牧)还林(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工程。

  24、动物疫病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兽药(含兽用生物制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25、优质高产牧草人工种植与加工。

  26、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27、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28、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29、农林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

  30、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工程。

  31、碳汇林建设、植树种草工程及林木种苗工程。

  3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开发与应用。

  33、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

  34、海洋、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荒漠、草原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

  35、防护林工程。

  36、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生产。

  37、抗盐与耐旱植物培植。

  38、速生丰产林工程、工业原料林工程、珍贵树种培育及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

  39、森林抚育、低产林改造工程。

  40、野生经济林树种保护、改良及开发利用。

  41、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42、林业基因资源保护工程。

  43、次小薪材、沙生灌木及三剩物深加工与产品开发。

  44、野生动植物培植、驯养繁育基地及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45、道地中药材及优质、丰产、濒危或紧缺动植物药材的种植(养殖)。

  46、香料、野生花卉等林下资源人工培育与开发。

  47、木基复合材料及结构用人造板技术开发。

  48、木质复合材料、竹质工程材料生产及综合利用。

  49、松脂林建设、林产化学品深加工。

  50、数字(信息)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

  51、农业环境与治理保护技术开发与应用。

  52、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

  53、农田主要机耕道(桥)建设。

  54、生物质能源林定向培育与产业化。

  55、粮油干燥节能设备、农户绿色储粮生物技术、驱鼠技术、农户新型储粮仓(彩钢板组合仓、钢骨架矩形仓、钢网式干燥仓、热浸镀锌钢板仓等)推广应用。

  56、农作物、林木害虫密度自动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57、森林、草原火灾自动监测报警技术开发与应用。

  58、气象卫星工程(卫星研制、生产及配套软件系统、地面接收处理设备等)和气象信息服务。

  59、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及能力建设。

  60、盐渍羊肠衣及制品开发与生产。

  61、防沙治沙工程。

  62、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后续产业开发。

  63、优质番茄、特色香梨、葡萄、甜瓜、红枣、核桃和枸杞的种植及深加工。

  64、优质酿酒葡萄基地。

  65、天然香料的种植、加工。

  66、甜菜糖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

  67、亚麻种植及其制品生产。

  68、高档棉毛产品升级改造。

  69、丝绸产品深加工。

  70、畜禽骨深加工新技术。

  二、水利

  1、江河堤防建设及河道、水库治理工程。

  2、跨流域调水工程。

  3、城乡供水水源工程。

  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5、蓄滞洪区建设。

  6、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7、城市积涝预警和防洪工程。

  8、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

  9、牧区水利工程。

  10、灌区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

  11、防洪抗旱应急设施建设。

  12、高效输配水、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

  13、水文应急测报、旱情监测基础设施建设。

  14、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15、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灌排渠道、涵闸、泵站建设等)。

  16、防汛抗旱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

  17、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及山洪沟、泥石流沟和滑坡治理等)。

  18、水生态系统及地下水保护与修复工程。

  19、水源地保护工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隔离防护、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修复及有关技术开发推广)。

  20、水文站网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仪器设备开发与应用。

  三、煤炭

  1、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

  2、120万吨/年及以上高产高效煤矿(含矿井、露天)、高效选煤厂建设。

  3、矿井灾害(瓦斯、煤尘、矿井水、火、围岩、地温、冲击地压等)防治。

  4、型煤及水煤浆技术开发与应用。

  5、煤炭共伴生资源加工与综合利用。

  6、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和煤矿瓦斯抽采、利用。

  7、煤矸石、煤泥、洗中煤等低热值燃料综合利用。

  8、管道输煤。

  9、煤炭高效洗选脱硫技术开发与应用。

  10、选煤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

  11、地面沉陷区治理、矿井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12、煤电一体化建设。

  13、提高资源回收率的采煤方法、工艺开发与应用。

  14、矿井采空区矸石回填技术开发与应用。

  15、井下救援技术及特种装备开发与应用。

  16、煤炭生产过程综合监控技术、装备开发与应用。

  17、大型煤炭储运中心、煤炭交易市场建设。

  18、新型矿工避险自救器材开发与应用。

  19、建筑物下、铁路等基础设施下、水体下采用煤矸石等物质充填采煤技术开发与应用。

  20、煤炭加工应用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

  四、电力

  1、水力发电。

  2、缺水地区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空冷机组电站建设。

  3、重要用电负荷中心且天然气充足地区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

  4、3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等洁净煤发电。

  5、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采用流化床锅炉并利用煤矸石、中煤、煤泥等发电。

  6、在役发电机组脱硫、脱硝改造。

  7、跨区电网互联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

  8、输变电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

  9、降低输、变、配电损耗技术开发与应用。

  10、分布式供电及并网技术推广应用。

  11、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脱硝及复合污染物治理。

  12、火力发电脱硝催化剂开发生产。

  13、水力发电中低温水恢复措施工程、过鱼措施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

  14、大容量电能储存技术开发与应用。

  15、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16、乏风瓦斯发电技术及开发利用。

  17、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高炉气、焦炉气、垃圾发电。

  18、采用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集中供热机组的热电联产,背压式热电联产,以及热、电、冷多联产。

  19、南疆喀什、和田应急燃机电站。

  五、新能源

  1、生物质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等非粮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2、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应用、逆变控制系统开发制造。

  3、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

  4.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

  5.高效太阳能热水器及热水工程,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6.生物质直燃、气化发电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7.农林生物质资源收集、运输、储存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农林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锅炉和炉具制造。

  8.以畜禽养殖废弃物、城市填埋垃圾、工业有机废水等为原料的大型沼气生产成套设备。

  9.沼气发电机组、沼气净化设备、沼气管道供气、装罐成套设备制造。

  六、石油、天然气

  1、油气伴生资源综合利用。

  2、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及装置制造。

  七、钢铁

  1、黑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及关键勘探技术开发。

  2、高性能、高质量及升级换代钢材产品技术开发与应用。包括600兆帕级及以上高强度汽车板、油气输送高性能管线钢、高强度船舶用宽厚板、海洋工程用钢、420兆帕级及以上建筑和桥梁等结构用中厚板、高速重载铁路用钢、低铁损高磁感硅钢、耐腐蚀耐磨损钢材、节约合金资源不锈钢(现代铁素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含氮不锈钢)、高性能基础件(高性能齿轮、12.9级及以上螺栓、高强度弹簧、长寿命轴承等)用钢棒线材、高品质特钢锻轧材(工模具钢、不锈钢、机械用钢等)等。

  3、焦炉、高炉、热风炉用长寿命节能环保耐火材料生产工艺;精炼钢用低碳、无碳耐火材料和高效连铸用功能环保性耐火材料生产工艺。

  4、生产过程在线质量检测技术应用。

  5、利用钢铁生产设备处理社会废弃物。

  6、烧结烟气脱硫、脱硝、脱二恶英等多功能干法脱除,以及副产物资源化、再利用化技术。

  7、难选贫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先进工艺技术。

  8、冶金固体废弃物(含冶金矿山废石、尾矿,钢铁厂产生的各类尘、泥、渣、铁皮等)综合利用先进工艺技术。

  9、冶金废液(含废水、废酸、废油等)循环利用工艺技术与设备。

  10、高炉、转炉煤气干法除尘。

  11.新一代钢铁可循环流程(在做好钢铁产业内部循环的基础上,发展钢铁与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间的横向、纵向物流和能流的循环流程)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

  八、有色金属

  1、有色金属现有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开发,紧缺资源的深部及难采矿床开发。

  2、高效、低耗、低污染、新型冶炼技术开发。

  3、高效、节能、低污染、规模化再生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1)废杂有色金属回收(2)有价元素的综合利用(3)赤泥及其他冶炼废渣综合利用(4)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

  4、铝铜硅钨钼等大规格高纯靶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铜镍硅和铜铬锆引线框架材料、电子焊料等开发与生产。

  5、抗压强度不低于500Mpa、导电率不低于80%IACS的铜合金精密带材和超长线材制品等高强铜合金、交通运输工具主承力结构用的新型高强、高韧、耐蚀铝合金材料及大尺寸制品开发与生产。

  6、铜、铅、锌、铝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

  九、黄金

  1、从尾矿及废石中回收黄金资源。

  2.黄金深部(1000米以下)探矿与开采。

  十、石化化工

  1、含硫含酸重质、劣质原油炼制技术,高标准油品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2、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水基化剂型等)、专用中间体、助剂(水基化助剂等)的开发与生产;甲叉法乙草胺、水相法毒死蜱工艺,草甘膦回收氯甲烷工艺、定向合成法手性和立体结构农药生产、乙基氯化物合成技术等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和应用,生物农药新新技术的开发与生产。

  3、改性型、水基型胶粘剂和新型热熔胶,环保型吸水剂、水处理剂,分子筛固汞、无汞等新型高效、环保催化剂和助剂,安全型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纳米材料,功能性膜材料,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电子气、高性能液晶材料等新型精细化学品的开发与生产。

  4、聚合物改性沥青开发与生产。

  5、硫、钾、硼、锂等短缺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以及精细无机盐产品生产。

  6、优质钾肥及各种专用肥、缓控释肥的生产,钾肥生产剩余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氮肥企业节能减排和原料结构调整,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

  7、水性木器、工业、船舶涂料、高固体分、无溶剂、辐射固化、功能性外墙保温涂料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涂料生产。

  8、采用离子膜法烧碱生产技术、烧碱用盐水膜法脱硝、纯碱行业干法蒸馏、联碱不冷碳化等清洁生产技术对现有装置进行改造和回收锅炉烟道气C02生产纯碱。

  9、盐化工下游产品生产及开发(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类、禁止类的除外)。

  十一、建材

  1、一次冲洗用水量6升及以下的坐便器、蹲便器、节水型小便器及节水控制设备开发与生产。

  2、使用合成矿物纤维、芳纶纤维等作为增强材料的无石棉摩擦、密封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开发与生产。

  3、废矿石、尾矿和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4、农用田间建设材料技术开发与生产。

  5、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及技术装备开发与制造。

  6、2000吨/日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和利用2000吨/日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窑炉处置工业废弃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的生产,纯低温余热发电;粉磨系统等节能改造。

  7、3万吨/年及以上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和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技术开发与生产。

  8、优质节能复合门窗及五金配件生产。

  9、20万立方米/年以上大型石材荒料、30万平方米/年以上超薄复合石材生产。

  10、年产100万平方米及以上建筑陶瓷砖生产线。

  11、3000万标砖/年及以上的煤矸石、页岩等非粘土烧结构多孔砖和空心砖生产线。

  12、年产500万平方米及以上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生产线。

  13、新型墙体材料开发与生产。

  14、蛭石、云母、石棉、菱镁矿、石墨、石灰石、红柱石、石材等非金属矿产的综合利用(勘查、开发除外)。

  15、特殊品种(超白、超薄、在线Low-E)优质浮法玻璃技术开发及深加工。

  13.新型墙体和屋面材料、绝热隔音材料、建筑防水和密封等材料的开发与生产。

  16.应急安置房屋开发与生产。

  17.150万平方米/年及以上、厚度小于6毫米的陶瓷板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

  18.风积沙在建材生产与开发中的研发与应用。

  十二、医药

  1、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发和生产,天然药物开发和生产,新型计划生育药物(包括第三代孕激素的避孕药)开发和生产,满足我国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通用名药物首次开发和生产,药物新剂型、新辅料的开发和生产,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膜分离、超临界萃取、新型结晶、手性合成、酶促合成、生物转化、自控等技术开发与应用,原料药生产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新型药物制剂技术开发与应用。

  2、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及其技术开发和生产(一级耐水药用玻璃,可降解材料,具有避光、高阻隔性、高透过性的功能性材料,新型给药方式的包装;药包材无苯油墨印刷工艺等)。

  3、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人工繁育技术及代用品开发和生产,先进农业技术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的应用,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装备的开发与应用,中药饮片创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成药二次开发和生产。

  4、民族药物开发和生产。

  5、基本药物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及降低成本。

  6、以牛羊内脏为原料的生物制药产品的开发利用。

  7.现代生物技术药物、重大传染病防治疫苗和药物、新型诊断试剂的开发和生产。

  十三、机械

  1、土壤修复技术装备制造。

  2、适合新疆煤炭蕴藏特点的煤矿采掘设备制造。

  3、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机械制造。

  4、安全饮水设备制造。

  5.牧草收获机械:自走式牧草收割机、指盘式牧草搂草机、牧草捡拾压捆机等。

  6.节水灌溉设备:各种大中型喷灌机、各种类型微滴灌设备等;抗洪排涝设备(排水量1500立方米/小时以上,扬程5~20米,功率1500千瓦以上,效率60%以上,可移动)。

  7.大型施工机械:30吨以上液压挖掘机、6米及以上全断面掘进机、320马力及以上履带推土机、6吨及以上装载机、600吨及以上架桥设备(含架桥机、运梁车、提梁机)、400吨及以上履带起重机、100吨及以上全地面起重机、钻孔100毫米以上凿岩台车、400千瓦及以上砼冷热再生设备、1米宽及以上铣刨机;关键零部件:动力换挡变速箱、湿式驱动桥、回转支承、液力变矩器、为电动叉车配套的电机、电控、压力25兆帕以上液压马达、泵、控制阀。

  十四、轻工

  1、无元素氯(ECF)和全无氯(TCF)化学纸浆漂白工艺开发及应用。

  2、生物可降解塑料及其系列产品开发、生产与应用。

  3、农用塑料节水器材和长寿命(三年及以上)功能性农用薄膜的开发、生产。

  4、新型塑料建材(高气密性节能塑料窗、大口径排水排污管道、抗冲击改性聚氯乙烯管、地源热泵系统用聚乙烯管、非开挖用塑料管材、复合塑料管材、塑料检查井);防渗土工膜;塑木复合材料和分子量≥200万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及板材生产。

  5、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制造。

  6、制革及毛皮加工清洁生产、皮革后整饰新技术开发及关键设备制造、皮革废弃物综合利用;皮革铬鞣废液的循环利用,三价铬污泥综合利用;无灰膨胀(助)剂、无氨脱灰(助)剂、无盐浸酸(助)剂、高吸收铬鞣(助)剂、天然植物鞣剂、水性涂饰(助)剂等高档皮革用功能性化工产品开发、生产与应用。

  7、多效、节能、节水、环保型表面活性剂和浓缩型合成洗涤剂的开发与生产。

  8、节能环保型玻璃窑炉(含全电熔、电助熔、全氧燃烧技术)的设计、应用;废(碎)玻璃回收再利用。

  9、水性油墨、紫外光固化油墨、植物油油墨等节能环保型油墨生产。

  10、天然食品添加剂、天然香料新技术开发与生产。

  11、热带果汁、浆果果汁、谷物饮料、本草饮料、茶浓缩液、茶粉、植物蛋白饮料等高附加价值植物饮料的开发生产与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果渣、茶渣等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12、营养健康型大米、小麦粉(食品专用米、发芽糙米、留胚米、食品专用粉、全麦粉及营养强化产品等)及制品的开发生产;传统主食工业化生产;杂粮加工专用设备开发与生产。

  13、菜籽油生产线:采用膨化、负压蒸发、热能自平衡利用、低消耗蒸汽真空系统等技术,油菜籽主产区日处理油菜籽4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1.5公斤以下(其中西部地区日处理油菜籽2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花生油生产线:花生主产区日处理花生2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棉籽油生产线:棉籽产区日处理棉籽3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米糠油生产线:采用分散快速膨化,集中制油、精炼技术;玉米胚芽油生产线;油茶籽、核桃等木本油料和胡麻、芝麻、葵花籽等小品种油料加工生产线。

  14、发酵法工艺生产小品种氨基酸(赖氨酸、谷氨酸除外),新型酶制剂(糖化酶、淀粉酶除外)、多元醇、功能性发酵制品(功能性糖类、真菌多糖、功能性红曲、发酵法抗氧化和复合功能配料、活性肽、微生态制剂)等生产。

  15、薯类变性淀粉。

  16、畜禽骨、血及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

  17、采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优质低温肉制品。

  18、单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化学木浆年产30万吨及以上、化学机械木浆10万吨及以上、非木原料制浆5万吨及以上、箱纸板和白板纸10万吨及以上的造纸。

  19、高档营养配方乳粉、优质工业乳粉、奶酪、酪蛋白、奶油、炼乳、酸奶等固态、半固态乳制品生产。

  20、年产10万千升以上啤酒生产线。

  21、年产1万千升以上葡萄酒生产线。

  22、年产1000千升以上果酒生产线。

  23、民族乐器及其零件生产。

  24、手工地毯、玉雕、民族刺绣等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生产。

  25、粮油加工副产物(稻壳、米糠、麸皮、胚芽、饼粕、秸秆等)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应用。

  26、综合利用钾盐生产剩余物生产鲜皮处理剂。

  27、年产10万件及以上木制家具、5万件及以上金属家具、3万件及以上塑料家具、1万件及以上软体家具生产。

  28、年产3万吨以上玻璃瓶罐、玻璃包装容器生产线。

  29、金属包装容器、日用金属工具、日用金属制品、建筑及家具用金属配件、建筑装饰及水暖管道零件、建筑安全消防用金属制品生产。

  30、包装容器材料及日用玻璃制品生产。

  31.高效节能家电开发与生产。

  32.废旧铅酸蓄电池资源化无害化回收,年回收能力5万吨以上再生铅工艺装备系统制造。

  十五、纺织

  1、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动物纤维、麻纤维、竹原纤维、桑柞茧丝、彩色棉花、彩色桑茧丝类天然纤维的加工技术与产品。

  2、采用紧密纺、低扭矩纺、赛络纺、嵌入式纺纱等高速、新型纺纱技术生产多品种纤维混纺纱线及采用自动络筒、细络联、集体络纱等自动化设备生产高品质纱线。

  3、采用编织、非织造布复合、多层在线复合、长效多功能整理等高新技术,生产满足国民经济各领域需求的产业用纺织品。

  4、高档地毯、抽纱、刺绣产品生产。

  5、5万锭以上棉纺织生产。

  6、大容量聚酯及涤纶纤维生产。

  7、差别化、功能性改性化学纤维生产。

  8、新型聚酯及纤维、再生资源纤维、生物质纤维开发、生产及应用。

  9、采用无梭织机、大圆机等先进织造设备生产高档机织、针织纺织品。

  10、节能环保型印染高档面料生产。

  11、采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服装生产。

  12、纺织行业三废高效治理以及废旧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十六、建筑

  1、集中供热系统计量与调控技术、产品的研发与推广。

  2、商品混凝土、商品砂浆及其施工技术开发。

  3.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

  4.移动式应急生活供水系统开发与应用。

  十七、城市基础设施

  1、城市公共交通建设。

  2、城市道路及智能交通体系建设。

  3、城镇安全饮水工程。

  4、城镇地下管道共同沟建设。

  5、城镇供排水管网工程、供水水源及净水厂工程。

  6、城市燃气工程。

  7、城镇集中供热建设和改造工程。

  8、城镇园林绿化及生态小区建设。

  9、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

  10、城市生态系统关键技术应用。

  11、城市节水技术开发与应用。

  12、城市照明智能化、绿色照明产品及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

  13、再生水利用技术与工程。

  14、城市下水管线非开挖施工技术开发与应用。

  15、城市供水、排水、燃气塑料管道应用工程。

  十八、铁路

  1、铁路新线建设。

  2、既有铁路改扩建。

  3、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与建设。

  4、铁路行车及客运、货运安全保障系统技术与装备,铁路列车运行控制与车辆控制系统、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开发建设。

  5、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

  6、7200千瓦及以上交流传动电力机车、6000马力及以上交流传动内燃机车、时速200公里以上动车组、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机车、大型专用货车、机车车辆特种救援设备。

  7、干线轨道车辆交流牵引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及核心元器件(含IGCT、IGBT元器件)。

  8、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接触网、道岔、扣配件、牵引供电设备。

  9、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功率因数补偿技术应用。

  10、大型养路机械、铁路工程建设机械装备、线桥隧检测设备。

  11、行车调度指挥自动化技术开发。

  12、混凝土结构物修补和提高耐久性技术、材料开发。

  13、铁路旅客列车集便器及污物地面接收、处理工程。

  14、铁路GSM-R通信信号系统。

  15、铁路宽带通信系统开发与建设。

  16、数字铁路与智能运输开发建设。

  17、时速在3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减震降噪技术应用。

  18、城际轨道交通建设。

  十九、公路及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

  ^……

  二十、水运

  ^……

  二十一、航空运输

  ^……

  二十二、综合交通运输

  ^……

  二十三、信息产业

  ^……

  二十四、现代物流业

  ^……

  二十五、金融服务业

  ^……

  二十六、科技服务业

  ^……^……

  二十八、商贸服务业

  ^……

  二十九、旅游业

  三十、邮政业

  三十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

  三十二、其他服务业

  三十三、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

  三十四、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

  [福建省]

  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宁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红叫「天公」。拜月的红则做成猪羊的形状,数目必是九猪十六羊。

  [广东省]

  浦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後,便以其头祭月,後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山东省]

  浦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

  浦潞安中秋节宴节请女婿。永宁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楼县中秋祀城隍。

  [河北省]

  浦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以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当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

  浦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请边中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例同端午、除夕。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携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於校内聚餐。

  [江苏省]

  浦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浦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後,再放醋进去。这样子就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自十一夜起悬挂通草灯,以鼓乐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安徽省

  浦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之器具。夜间则内外皆点上灯烛,光辉可爱。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後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湖北省

  浦州中秋,取促织虫相斗。

  [四川省

  浦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除了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於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浦《乳源县志》还记载,中秋节吃芋头,可治疥癞。广东中秋也有儿童提灯的风俗。灯的材料有红柚皮雕的柚灯,素馨茉莉花结的花灯,明亮的灯火带著阵阵的花果清香,使人爱不释手。东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风俗。曳石是戚继光发明的,以石块系上绳索,沿街拖拉,虚张声势,用来恐哧敌军。

  白族:大年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起床开自己的“财门”;然后找还没有开门的人家帮忙开“财门”。在小孩开“财门”的时候,各家主人争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后烧泡米花茶喝。

  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藏族:藏族喜欢在春节邀约亲朋好友郊游野餐,弹唱祝福歌。

  瑶族:瑶族在春节总要表演《耕作戏》舞蹈。

  僳僳族:僳僳族最喜欢在这时举行赛诗会,唱名调名诗。

  阿昌族:男女老少则在这期间打甩秋(千)转秋(千)。

  苗族:苗族的主要活动是斗牛、赛马、跳芦笙、打年鼓。

  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贺吉祥。居住在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

  景颇族:射荷包。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高山族:“围炉”。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佤族:大年初一是戒忌日,外人不能入户,各家只能在家安闲。初二清早才热闹起来,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然后到舞场跳春舞,一跳就是五至七天。

  侗族:芦笙会。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彝族:跳虎。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

  撒尼族:食汤圆。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过春节必食汤圆。

  黎族:黎族青年男子要在初一或初二,举行一次“春节围猎”活动,猎物全村共享。

  土家族:土家族初三举行有万人参加的“摆手舞”会。

  纳西族:纳西族的中青年最喜欢在此期间组织灯会,并与别村进行竞赛。

  东乡族:正月初一要举行传统娱乐活动——打土仗。打土仗时漫山遍野、喊声震天,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战场呢!人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打得浑身是泥、灰头土脸。无疑,小伙伴们是这场“战争”的主力,可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们也老当益壮,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参战,大显身手,场面壮观有趣。

  独龙族:独龙族把过年叫做“卡雀哇”节,而最隆重的庆祝仪式是上演中国版的西班牙斗牛——牛祭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年轻的女孩子把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然后,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分吃牛肉。

  侗族: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布依族:布依族在初一,各家要扎彩灯,晚上一起点燃。

  朝鲜族:朝鲜族要举行庆祝集会,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畲族:畲族姑娘在节日里,要把亲手绣制的象征纯洁爱情的彩带系在情郎身上。

  赫哲族: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仡佬族:农历腊月三十过年。年节要祭祖,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三都用糯米做成一个大糯米粑,放在簸箕或木盘中作为供品。

  水族:在水历每年4月(农历12月)的第1个丑日过年,水语称苏念喜。节日这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欢歌笑语,还给孩子煮红鸡蛋,蒸红糯米饭吃,祝孩子健康成长,人们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另外,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了下来。

  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民族不同,习俗也不同。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傈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傈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注:砗磲音为车渠,一种蛤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布别具一格。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有的身穿对襟长袖短衣,下着长裙,胸前挂一块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横围一块腰布,冬天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头戴木制八角头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饰物,如贝料、兽牙、羽毛、兽皮、花卉、钱币、竹管等,全身上下被装点得五光十色。妇女刺绣享有盛名。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纳西族过去是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现在妇女服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永宁的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且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的体现,蕴含着纳西族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内涵。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黄色,极具大自然的风韵。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典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并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则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特审美。

  藏族:藏族喜欢在春节邀约亲朋好友郊游野餐,弹唱祝福歌。

  畲族:畲族姑娘在节日里,要把亲手绣制的象征纯洁爱情的彩带系在情郎身上。

  满族:挂旗过年。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贺吉祥。居住在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白族:大年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起床开自己的“财门”;然后找还没有开门的人家帮忙开“财门”。在小孩开“财门”的时候,各家主人争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后烧泡米花茶喝。

  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藏族:藏族喜欢在春节邀约亲朋好友郊游野餐,弹唱祝福歌。

  瑶族:瑶族在春节总要表演《耕作戏》舞蹈。

  僳僳族:僳僳族最喜欢在这时举行赛诗会,唱名调名诗。

  阿昌族:男女老少则在这期间打甩秋(千)转秋(千)。

  苗族:苗族的主要活动是斗牛、赛马、跳芦笙、打年鼓。

  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贺吉祥。居住在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

  景颇族:射荷包。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高山族:“围炉”。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佤族:大年初一是戒忌日,外人不能入户,各家只能在家安闲。初二清早才热闹起来,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然后到舞场跳春舞,一跳就是五至七天。

  侗族:芦笙会。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彝族:跳虎。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

  撒尼族:食汤圆。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过春节必食汤圆。

  黎族:黎族青年男子要在初一或初二,举行一次“春节围猎”活动,猎物全村共享。

  土家族:土家族初三举行有万人参加的“摆手舞”会。

  纳西族:纳西族的中青年最喜欢在此期间组织灯会,并与别村进行竞赛。

  东乡族:正月初一要举行传统娱乐活动——打土仗。打土仗时漫山遍野、喊声震天,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战场呢!人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打得浑身是泥、灰头土脸。无疑,小伙伴们是这场“战争”的主力,可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们也老当益壮,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参战,大显身手,场面壮观有趣。

  独龙族:独龙族把过年叫做“卡雀哇”节,而最隆重的庆祝仪式是上演中国版的西班牙斗牛——牛祭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年轻的女孩子把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然后,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分吃牛肉。

  侗族: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布依族:布依族在初一,各家要扎彩灯,晚上一起点燃。

  朝鲜族:朝鲜族要举行庆祝集会,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畲族:畲族姑娘在节日里,要把亲手绣制的象征纯洁爱情的彩带系在情郎身上。

  赫哲族: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仡佬族:农历腊月三十过年。年节要祭祖,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三都用糯米做成一个大糯米粑,放在簸箕或木盘中作为供品。

  水族:在水历每年4月(农历12月)的第1个丑日过年,水语称苏念喜。节日这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欢歌笑语,还给孩子煮红鸡蛋,蒸红糯米饭吃,祝孩子健康成长,人们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中。1、蒙古族

  [民族简介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建筑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服饰特色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民族禁忌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2、回族

  [民族简介

  回族,有人口约8,000,000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宗教习俗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0月1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饮食习惯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服饰特色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民族禁忌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3、藏族

  [民族简介

  藏族,约有人口4,000,00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13至16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宗教习俗

  藏传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的有宁瑞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等.15世纪初,宗喀巴实施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

  [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婚丧习俗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圆寂的达赖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就用去14万两黄金。其次,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

  [服饰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4、维吾尔族

  [民族简介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共有7214431人。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是他们的传统宗教节日。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闻名遐迩的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意为《十二部大曲》)是他们的艺术精华。群众喜闻乐见的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最富民族特色。

  [宗教习俗

  信仰伊斯兰教。

  [饮食习惯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婚丧习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服饰特色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民族禁忌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另外,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了下来。

  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白族:大年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起床开自己的“财门”;然后找还没有开门的人家帮忙开“财门”。在小孩开“财门”的时候,各家主人争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后烧泡米花茶喝。

  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藏族:藏族喜欢在春节邀约亲朋好友郊游野餐,弹唱祝福歌。

  瑶族:瑶族在春节总要表演《耕作戏》舞蹈。

  僳僳族:僳僳族最喜欢在这时举行赛诗会,唱名调名诗。

  阿昌族:男女老少则在这期间打甩秋(千)转秋(千)。

  苗族:苗族的主要活动是斗牛、赛马、跳芦笙、打年鼓。

  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贺吉祥。居住在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

  景颇族:射荷包。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高山族:“围炉”。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佤族:大年初一是戒忌日,外人不能入户,各家只能在家安闲。初二清早才热闹起来,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然后到舞场跳春舞,一跳就是五至七天。

  侗族:芦笙会。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彝族:跳虎。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

  撒尼族:食汤圆。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过春节必食汤圆。

  黎族:黎族青年男子要在初一或初二,举行一次“春节围猎”活动,猎物全村共享。

  土家族:土家族初三举行有万人参加的“摆手舞”会。

  纳西族:纳西族的中青年最喜欢在此期间组织灯会,并与别村进行竞赛。

  东乡族:正月初一要举行传统娱乐活动——打土仗。打土仗时漫山遍野、喊声震天,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战场呢!人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打得浑身是泥、灰头土脸。无疑,小伙伴们是这场“战争”的主力,可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们也老当益壮,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参战,大显身手,场面壮观有趣。

  驾车路线:全程约3475.7公里

  起点:卡子湾

  1.乌鲁木齐市内驾车方案

  1)从起点向东北方向出发,沿米东南路行驶410米,调头进入米东南路

  2)沿米东南路行驶3.3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喀什东路

  3)沿喀什东路行驶490米,过喀什东路立交桥,稍向右转进入喀什东路立交桥

  4)沿喀什东路立交桥行驶420米,过喀什东路立交桥,右前方转弯进入吐乌大高速

  2.沿吐乌大高速行驶310米,过喀什东路立交桥约1.0公里后,直行进入河滩快速路

  3.沿河滩快速路行驶21.6公里,过燕尔窝南立交,直行进入连霍高速

  4.沿连霍高速行驶116.3公里,直行进入吐和高速

  5.沿吐和高速行驶190米,朝吐鲁番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小草湖立交

  6.沿小草湖立交行驶2.4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

  7.沿连霍高速行驶58.9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

  8.沿连霍高速行驶30米,直行进入连霍高速

  9.沿连霍高速行驶1482.3公里,朝大靖/景泰/G2012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定武高速

  11.沿定武高速行驶281.9公里,稍向右转进入清水河枢纽

  12.沿清水河枢纽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京藏高速

  13.沿京藏高速行驶15.6公里,朝盐池/靖边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恩和枢纽

  14.沿恩和枢纽行驶860米,直行进入定武高速

  15.沿定武高速行驶159.5公里,朝靖边/G20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6.沿匝道行驶690米,直行进入青银高速

  17.沿青银高速行驶220.4公里,直行进入青银高速

  18.沿青银高速行驶310米,过周家硷1号大桥,直行进入青银高速

  19.沿青银高速行驶213.2公里,朝孝义/平遥/邢台/S66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汾阳枢纽

  20.沿汾阳枢纽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和汾高速

  21.沿和汾高速行驶23.0公里,直行进入汾平高速

  22.沿汾平高速行驶18.2公里,直行进入和汾高速

  23.沿和汾高速行驶124.9公里,直行进入东吕高速

  24.沿东吕高速行驶121.6公里,直行进入邢临高速

  25.沿邢临高速行驶149.0公里,朝济南/青岛/G20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6.沿匝道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青银高速

  27.沿青银高速行驶50.8公里,朝济南西/泰安/G2/G3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齐河北立交

  28.沿齐河北立交行驶560米,过齐河北立交约270米后,直行进入京台高速

  29.沿京台高速行驶10.2公里,朝济南/徐州方向,稍向左转进入济南绕城高速

  30.沿济南绕城高速行驶24.5公里,过王府河大桥,直行进入京台高速

  31.沿京台高速行驶54.4公里,直行进入泰新高速

  32.沿泰新高速行驶83.1公里,直行进入京沪高速

  33.沿京沪高速行驶65.3公里,朝日照/菏泽/G1511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竹园枢纽立交

  34.沿竹园枢纽立交行驶1.1公里,过竹园枢纽立交约590米后,直行进入日兰高速

  35.沿日兰高速行驶34.3公里,朝天津/南京/G2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日兰枢纽立交

  36.沿日兰枢纽立交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长深高速

  37.沿长深高速行驶96.2公里,朝盐城/南通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城南枢纽立交桥

  38.沿城南枢纽立交桥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沈海高速

  39.连云港市内驾车方案

  1)沿沈海高速行驶18.4公里,在连云港西/东海/S323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770米,直行

  3)行驶760米,左转进入

  4)沿S323行驶3.6公里,右转进入烟沪线

  5)沿烟沪线行驶260米,左转进入海连西路

  6)沿海连西路行驶4.0公里,直行进入海连中路

  7)沿海连中路行驶410米,稍向右转进入海连中路辅路

  8)沿海连中路辅路行驶30米,到达终点

  终点:明珠大酒店

  伟宸(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人类“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中,“衣”放在首位,可其重要性。衣服又称“服饰”,因为人们穿衣,不仅是为了遮体的保暖,而且还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维吾尔族的服饰当然也不例外。

  维吾尔族的服饰不仅花样较多,而且非常优美,富有特色。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堪,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文化的历史沉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接受范式,从中窥见民族服饰的传承性与地域性的习俗。

  解放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吾尔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服和新潮服装已越来越受到维吾尔族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喜爱。

  [编辑本段]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

  维吾尔族帽类及头饰种类很多,在维吾尔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帽子,因为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活礼仪中的需要,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均需佩带。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两大类。

  皮帽主要用于御寒,大多用羊皮制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獭皮、海獭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吐马克(喀什白皮帽)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边。

  2、阿图什吐马克

  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较喀什吐马克浅,下沿的一圈毛边为旱獭或貂皮制成。

  3、赛尔皮切吐玛克

  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而用貂皮或其它兽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欧热吐玛克

  该帽约高30公分,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以一般羊毛皮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

  5、开木切特吐玛克

  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色平绒、丝绒作面子,此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现在多为老年人佩戴。

  6、库拉克恰

  是维吾尔族群众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库拉克恰的主要种类之一的羔皮库拉克恰,是较有的一种,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为黑色或灰色,它的两侧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种装饰;喀力帕克(毡帽),内毡外布,等等。

  皮帽本来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御寒作用。但是维吾尔族群众中有夏天戴皮帽的习俗,是因为它还具有保持头部皮肤湿润和防暑的作用。

  [编辑本段]维吾尔族的花帽

  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堪,制作小花帽的维吾尔工匠,都有一套“绝活”。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样式、花纹与图案也与各地域环境的有关,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那种以黑底白花纹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的,凌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却把黑白色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面料,又配色彩各异的丝绒编织纹样,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纹样透溢出独特韵味。有的花帽镶饰串珠、金银饰片,珠饰圆润光泽,巧妙地运用图案本身结构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锦。还有的花帽顶部纹饰凸起,彩线编织细腻,彩球串缀闪亮夺目,是新娘的喜爱之物。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那大红的花纹配上翠绿的花纹,宛如朵朵绚丽的奇葩。伊犁地区的花帽,不仅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优点,花帽造型扁浅圆巧,纹样简炼概括。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多是黑底白花,庄重、古朴、大方,维吾尔族男性老幼都喜欢戴这种花帽。

  2、塔什干花帽

  原是塔什干流行的一种花帽,现在是对格刺绣几何形纹花帽的通称,深受广大男女青年所喜爱,一般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

  3、格来木花帽

  即扎绒花帽,帽似地毯绒面,绣法费工,比较少,但广为男女青年喜爱。

  4、曼波尔花帽

  顶绣四组圆开纹样,边有四组长方或圆形纹样,是最常见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5、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见的花帽,帽以米字为骨架,花枝叶交错,花纹以枝杆连结或线条分隔,成多个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图案似地毯排列,也称奇曼塔什干朵帕,以知识分子戴的最多。

  6、再尔花帽

  即金银线盘绣花帽,是姑娘、妇女最喜爱一种花帽,所绣的花多是立体的,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给人以华贵端庄之感。

  7、玛日江朵帕

  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8、金片花帽

  是用压、镂花纹金片缀在帽上加以装饰,是旧时富家妇女戴的一种很贵重的花帽,现在已见不到戴这种花帽的人了。

  9、吐鲁番花帽

  是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地区流行的一种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点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颜色特别火红鲜艳,只有这一地区的老年人还戴这种艳丽夺目的花帽。

  10、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区的一种大方、雅致,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纹纤细、色彩柔和。五瓣花帽,维吾尔语称“白西塔拉多帕”。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缝成的,而这种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种男孩、女孩戴的花帽,帽子较小,纹样比较简单。

  11、夏帕克帽

  即瓜皮帽,是新疆南部地区男性老幼夏季戴的一种便帽,有时冬季作为衬帽,多为素面,有些在帽口有水纹边。

  12、赛里甫西吐玛克

  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称赛兰多帕,多为宗教神职人员戴,上缠赛兰。

  13、阿克多帕

  即白色帽,帽上有白色线扎花纹,是做礼拜时戴的一种帽子。

  [编辑本段]维吾尔族的鞋靴

  维吾尔人穿著鞋靴是传统的习惯,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千年以上。他们的先祖曾经是游牧于高山雪领,纵横驰骋在广阔的西陲边塞富饶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穿靴便于骑射,也称其为保暖耐寒的“足衣”。《逸雅》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之。”

  维吾尔人的鞋多为牛皮面制作。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他们掌握了从制作木楦头到选皮、鞣革到制皮鞋、靴成品的一整套传统绝技,技术熟练、手艺精湛,不比制鞋厂工人逊色。由于经济生活的稳定,交通的,鞋、靴价格的合理,现代的维吾尔人也去商店买鞋穿。

  居住城镇的维吾尔人,喜在鞋、靴外面套上胶鞋,这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无论走亲访友,或是在自己居室内,都在屋前把套鞋脱放门外,以防泥土、脏物带进屋内。套鞋一般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圆头的套鞋,另一种是软底皮靴套鞋。

  “靴”是长腰皮鞋,《隋书·礼仪志七》曰:“靴,胡履也”。西域各族穿靴的历史悠久,沿袭至今,适应新疆寒冷的气候,也是为骑马放牧便利而创制的一种鞋履。

  维吾尔族先民由于经历过长期的狩猎、游牧生活,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养成了穿“玉吐克”(皮靴)的习俗,这种装束至今仍为维吾尔人所喜爱。维吾尔族的鞋类主要有“玉吐克”(皮靴),“去如克”(皮窝子),“买赛”(软靴),“开西”(皮鞋,类似套鞋,多在夏季穿),“喀拉西”(套鞋)。维吾尔族群众的鞋、靴多用牛羊皮革做成。过去维吾尔族群众女式靴子上绣有各种花纹,非常漂亮。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玉吐克”(皮靴),中老年人多穿“买赛”,外面加穿“喀拉西”(套鞋)。过去维吾尔族多穿用皮子做的“喀拉西”,现在则普遍用橡胶制作的“喀拉西”,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保护靴鞋,入室或清真寺大殿要脱套鞋,以保持室内清洁。寒冷的地方,冬天穿毡筒。

  [编辑本段]维吾尔男装

  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维吾尔族将外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等制作。

  过去的维吾尔族男子一般多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的长外衣,穿时腰间系一长腰巾,腰巾可以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携带食品和其他一些零星物件,随用随取。腰巾长短不等,长的可达2米多,也有方形腰巾,系时在腰间露出一个角。腰巾多为黑、棕、蓝等深色,平常腰巾不怎么讲究,节日系的腰巾一般十分鲜艳,有的印花、有的绣花。维吾尔族男子穿上裕袢系上腰巾,显得别有一番风度。过去富有的人还在裕袢外再穿长袍。

  维吾尔族男子的衬衣多不开胸,长及膝部、臀部。年青人及小孩的衬衣多缀花边。宗教职业者多用长的白布缠头,维吾尔语称为“赛兰”,外衣外边不系腰带,多穿长袍,与一般人有明显的区别。

  袷袢是现代的维吾尔族民族式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与古代形式虽然相似,但现代的民族服饰讲究面料的质地,式样宽松合体,典雅大方。式样多以长外衣过膝,对襟、长袖过手指、无领、无钮扣,一拢腰巾束系既紧身连体,又舒畅保暖。

  “袷袢”,喜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袷袢”的好面料。年老的则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制,显得古朴大方。下身多著青色长裤,盖及脚面。讲究的男裤,则在裤角边继饰花卉纹样,多以植物的茎、蔓、枝藤组成连续性纹饰,显得雅致美观。

  青年男装显得朝气勃勃,复季为白色布面料缝制成合领式衣,其领口、前胸、袖口皆续饰花边,腰部束续花“波塔”(腰巾),其名“托尼”、或“叶克台克”,此衣装不仅淡雅、凉爽,穿著也极便利,再配上青色长裤,著皮靴,全身穿著融汇成浓郁的民族服饰特色,更显青春活力与健美。

  维吾尔族的裤子过去通常为大裆裤,样式比较简单,分单裤、夹裤、棉裤三种,主要用各种布料做,也用羊皮、狗皮等做。男裤通常比女裤短,裤角窄一点。大多数维吾尔人男性都穿西裤。

  [编辑本段]维吾尔女装

  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裁制裙装,常见的有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质料,内穿淡色对裙。更偏爱本民族独创的“艾得来丝绸”缝制连衣裙。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从街市、乡村、山野,随处都可见到身穿不同花色、纹样的艾得来丝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郁华丽,透出创造者内含灵性的天赋。维吾尔人誉称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即给人们带来春天气息之意,美好的祝福。女裤裤角肥大,裤长及裸骨。

  维吾尔族妇女衣服式样很多,主要有长外衣、短外衣、坎肩、背心、衬衣、长裤、裙子等。过去维吾尔族妇女普遍都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和裤子。裙子大都是筒裙,上身短至胸部,下宽大,长及腿肚子。维吾尔族妇女除用各种花色的布料作连衣裙外,最喜欢用艾德来斯绸,这是一种专门用来做衣裙的绸子,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维吾尔族妇女多在连衣裙外面穿外衣或坎肩。裙子里面穿长裤,裤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彩绸缝制,讲究的用单色布料做裤料,然后在裤角绣上一些花。妇女的长外衣主要有合领、直领两种,年青妇女喜欢穿红、绿、紫等鲜艳的颜色,老年妇女喜欢穿黑、蓝、墨绿等团花、散花绸缎或布料,衣服上缀有铜、银、金质圆球形、圆片形、橄榄形扣袢,讲究的在衣领、袖口等处绣花。女式短外衣有对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开右衽短上衣三种。

  维吾尔族不仅喜欢养花种花,而且喜欢将各种花卉图案绣在服装上。维吾尔族妇女喜欢在衣服领口、胸前、袖口、肩、裤脚等处绣花。就男子穿的服装上也绣有花纹,主要在合领衬衣的领口、胸前、袖口等绣花,表现了维吾尔族浓郁的装饰美感。

  维吾尔族妇女非常喜欢戴耳环、戒指、项链、胸针、手镯等。女孩子从五、六岁开始,甚至更早就开始扎耳眼,佩带耳环。喜欢用“奥斯曼”的液汁描眉,在没有奥斯曼的冬季,用“苏尔麦”(石墨)或菖蒲来描眉,使本来就浓密的眉毛显得更黑,用“海乃古丽”(风仙花)染指甲,用“依里木”(沙枣树胶)抹头发,用红花的花瓣作胭脂和口红,有用樱桃和玫瑰花汁相混合,用于涂脸和嘴唇,这些都是维吾尔族妇女普遍使用的最理想的天然化妆品。

  每逢节日盛会、走亲访友,维吾尔族妇女就把绚丽多彩、斑斓夺目的首饰带齐全,穿上鲜艳的衣裙,精心装饰打扮,更增无限风韵。这些风俗表达了维吾尔族妇女对美的追求。维吾尔族以长发为美,妇女多喜欢留长辫。过去未婚少女多喜欢梳很多小辫,婚后改梳两条长辫子,但仍留刘海和在两腮处对称向前弯曲的鬓发。辫梢散开,头上喜欢别一新月形的梳子,作为装饰,也有把双辫盘结成发结的。现在由于现代生活节秦的加快、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原因,在城市里留有长辫的维吾尔族年轻妇女已不多见了。但在维吾人对女性美的文化传统里,以妇女浓密的黑发和粗长的辫子为美的观点,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在维吾尔族的服饰中,和田地区的于田、民丰、且末一带妇女服饰与其他地方的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不同,有其独特的特点。她们多头披白纱巾,头右侧戴顶“塔里帕克”(小帽),这种帽子口大顶小(直径约8厘米左右),形如扣碗,远看如一朵花,别有一番情趣。她们的长裕袢(外衣)有依次排列、七条尖头对称的蓝色绸补条形图案,袖领、底部有同样颜色绸单边缘。此外内着一件配套合领半开口套头衬衣,衬衣右侧依次排列九条呈扇面形,绣成宽条形图案,圆领口处有一条宽边,底口绣有羊角纹和碎花纹,领中部有两条相同颜色的绳带。据传这种服装是古代打仗和狩猎男女穿的一种箭服,两侧的七条图案,原是箭袋,后来演变成装饰图案。

  维吾尔族帽类及头饰种类很多,在维吾尔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帽子,因为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活礼仪中的需要,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均需佩带。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两大类。

  皮帽主要用于御寒,大多用羊皮制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獭皮、海獭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吐马克(喀什白皮帽)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边。

  2、阿图什吐马克

  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较喀什吐马克浅,下沿的一圈毛边为旱獭或貂皮制成。

  3、赛尔皮切吐玛克

  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而用貂皮或其它兽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欧热吐玛克

  该帽约高30公分,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以一般羊毛皮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

  5、开木切特吐玛克

  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绒、丝绒作面子,此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现在多为老年人佩戴。

  6、库拉克恰

  是维吾尔族群众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库拉克恰的主要种类之一的羔皮库拉克恰,是较有特色的一种,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为黑色或,它的两侧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种装饰;喀力帕克(毡帽),内毡外布,等等。

  皮帽本来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御寒作用。但是维吾尔族群众中有夏天戴皮帽的习俗,是因为它还具有保持头部皮肤湿润和防暑的作用。

  [编辑本段

  维吾尔族的花帽

  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堪,制作小花帽的维吾尔工匠,都有一套“绝活”。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样式、花纹与图案也与各地域环境的有关,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那种以黑底白花纹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的,凌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却把黑白色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面料,又配色彩各异的丝绒编织纹样,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纹样透溢出独特韵味。有的花帽镶饰串珠、金银饰片,珠饰圆润光泽,巧妙地运用图案本身结构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锦。还有的花帽顶部纹饰凸起,彩线编织细腻,彩球串缀闪亮夺目,是新娘的喜爱之物。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那大红的花纹配上翠绿的花纹,宛如朵朵绚丽的奇葩。伊犁地区的花帽,不仅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优点,花帽造型扁浅圆巧,纹样简炼概括。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多是黑底白花,庄重、古朴、大方,维吾尔族男性老幼都喜欢戴这种花帽。

  2、塔什干花帽

  原是塔什干流行的一种花帽,现在是对格刺绣几何形纹花帽的通称,深受广大男女青年所喜爱,一般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

  3、格来木花帽

  即扎绒花帽,帽似地毯绒面,绣法费工,比较少,但广为男女青年喜爱。

  4、曼波尔花帽

  顶绣四组圆开纹样,边有四组长方或圆形纹样,是最常见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5、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见的花帽,帽以米字为骨架,花枝叶交错,花纹以枝杆连结或线条分隔,成多个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图案似地毯排列,也称奇曼塔什干朵帕,以知识分子戴的最多。

  6、再尔花帽

  即金银线盘绣花帽,是姑娘、妇女最喜爱一种花帽,所绣的花多是立体的,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给人以华贵端庄之感。

  7、玛日江朵帕

  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8、金片花帽

  是用压、镂花纹金片缀在帽上加以装饰,是旧时富家妇女戴的一种很贵重的花帽,现在已见不到戴这种花帽的人了。

  9、吐鲁番花帽

  是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地区流行的一种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点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颜色特别火红鲜艳,只有这一地区的老年人还戴这种艳丽夺目的花帽。

  10、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区的一种大方、雅致,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纹纤细、色彩柔和。五瓣花帽,维吾尔语称“白西塔拉多帕”。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缝成的,而这种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种男孩、女孩戴的花帽,帽子较小,纹样比较简单。

  11、夏帕克帽

  即瓜皮帽,是新疆南部地区男性老幼夏季戴的一种便帽,有时冬季作为衬帽,多为素面,有些在帽口有水纹边。

  12、赛里甫西吐玛克

  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称赛兰多帕,多为宗教神职人员戴,上缠赛兰。

  13、阿克多帕

  即白色帽,帽上有白色线扎花纹,是做礼拜时戴的一种帽子。

  [编辑本段

  维吾尔族的鞋靴

  维吾尔人穿著鞋靴是传统的习惯,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千年以上。他们的先祖曾经是游牧于高山雪领,纵横驰骋在广阔的西陲边塞富饶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穿靴便于骑射,也称其为保暖耐寒的“足衣”。《逸雅》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之。”

  维吾尔人的鞋多为牛皮面制作。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他们掌握了从制作木楦头到选皮、鞣革到制皮鞋、靴成品的一整套传统绝技,技术熟练、手艺精湛,不比制鞋厂工人逊色。由于生活的稳定,交通的便利,鞋、靴价格的合理,现代的维吾尔人也去商店买鞋穿。

  居住城镇的维吾尔人,喜在鞋、靴外面套上胶鞋,这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无论走亲访友,或是在自己居室内,都在屋前把套鞋脱放门外,以防泥土、脏物带进屋内。套鞋一般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圆头的套鞋,另一种是软底皮靴套鞋。

  “靴”是长腰皮鞋,《隋书·礼仪志七》曰:“靴,胡履也”。西域各族穿靴的历史悠久,沿袭至今,适应新疆寒冷的气候,也是为骑马放牧便利而创制的一种鞋履。

  维吾尔族先民由于经历过长期的狩猎、游牧生活,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养成了穿“玉吐克”(皮靴)的习俗,这种装束至今仍为维吾尔人所喜爱。维吾尔族的鞋类主要有“玉吐克”(皮靴),“去如克”(皮窝子),“买赛”(软靴),“开西”(皮鞋,类似套鞋,多在夏季穿),“喀拉西”(套鞋)。维吾尔族群众的鞋、靴多用牛羊皮革做成。过去维吾尔族群众女式靴子上绣有各种花纹,非常漂亮。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玉吐克”(皮靴),中老年人多穿“买赛”,外面加穿“喀拉西”(套鞋)。过去维吾尔族多穿用皮子做的“喀拉西”,现在则普遍用橡胶制作的“喀拉西”,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保护靴鞋,入室或清真寺大殿要脱套鞋,以保持室内清洁。寒冷的地方,冬天穿毡筒。

  [编辑本段

  维吾尔男装

  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维吾尔族将外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等制作。

  过去的维吾尔族男子一般多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的长外衣,穿时腰间系一长腰巾,腰巾可以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携带食品和其他一些零星物件,随用随取。腰巾长短不等,长的可达2米多,也有方形腰巾,系时在腰间露出一个角。腰巾多为黑、棕、蓝等深色,平常腰巾不怎么讲究,节日系的腰巾一般十分鲜艳,有的印花、有的绣花。维吾尔族男子穿上裕袢系上腰巾,显得别有一番风度。过去富有的人还在裕袢外再穿长袍。

  维吾尔族男子的衬衣多不开胸,长及膝部、臀部。年青人及小孩的衬衣多缀花边。宗教职业者多用长的白布缠头,维吾尔语称为“赛兰”,外衣外边不系腰带,多穿长袍,与一般人有明显的区别。

  袷袢是现代的维吾尔族民族式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与古代形式虽然相似,但现代的民族服饰讲究面料的质地,式样宽松合体,典雅大方。式样多以长外衣过膝,对襟、长袖过手指、无领、无钮扣,一拢腰巾束系既紧身连体,又舒畅保暖。

  “袷袢”,喜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袷袢”的好面料。年老的则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制,显得古朴大方。下身多著青色长裤,盖及脚面。讲究的男裤,则在裤角边继饰花卉纹样,多以植物的茎、蔓、枝藤组成连续性纹饰,显得雅致美观。

  青年男装显得朝气勃勃,复季为白色布面料缝制成合领式衣,其领口、前胸、袖口皆续饰花边,腰部束续花“波塔”(腰巾),其名“托尼”、或“叶克台克”,此衣装不仅淡雅、凉爽,穿著也极便利,再配上青色长裤,著皮靴,全身穿著融汇成浓郁的民族服饰特色,更显青春活力与健美。

  维吾尔族的裤子过去通常为大裆裤,样式比较简单,分单裤、夹裤、棉裤三种,主要用各种布料做,也用羊皮、狗皮等做。男裤通常比女裤短,裤角窄一点。大多数维吾尔人男性都穿西裤。

  [编辑本段

  维吾尔女装

  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裁制裙装,常见的有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质料,内穿淡色对裙。更偏爱本民族独创的“艾得来丝绸”缝制连衣裙。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从街市、乡村、山野,随处都可见到身穿不同花色、纹样的艾得来丝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郁华丽,透出创造者内含灵性的天赋。维吾尔人誉称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即给人们带来春天气息之意,美好的祝福。女裤裤角肥大,裤长及裸骨。

  维吾尔族妇女衣服式样很多,主要有长外衣、短外衣、坎肩、背心、衬衣、长裤、裙子等。过去维吾尔族妇女普遍都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和裤子。裙子大都是筒裙,上身短至胸部,下宽大,长及腿肚子。维吾尔族妇女除用各种花色的布料作连衣裙外,最喜欢用艾德来斯绸,这是一种专门用来做衣裙的绸子,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维吾尔族妇女多在连衣裙外面穿外衣或坎肩。裙子里面穿长裤,裤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彩绸缝制,讲究的用单色布料做裤料,然后在裤角绣上一些花。妇女的长外衣主要有合领、直领两种,年青妇女喜欢穿红、绿、紫等鲜艳的颜色,老年妇女喜欢穿黑、蓝、墨绿等团花、散花绸缎或布料,衣服上缀有铜、银、金质圆球形、圆片形、橄榄形扣袢,讲究的在衣领、袖口等处绣花。女式短外衣有对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开右衽短上衣三种。

  维吾尔族不仅喜欢养花种花,而且喜欢将各种花卉图案绣在服装上。维吾尔族妇女喜欢在衣服领口、胸前、袖口、肩、裤脚等处绣花。就男子穿的服装上也绣有花纹,主要在合领衬衣的领口、胸前、袖口等绣花,表现了维吾尔族浓郁的装饰美感。

  维吾尔族妇女非常喜欢戴耳环、戒指、项链、胸针、手镯等。女孩子从五、六岁开始,甚至更早就开始扎耳眼,佩带耳环。喜欢用“奥斯曼”的液汁描眉,在没有奥斯曼的冬季,用“苏尔麦”(石墨)或菖蒲来描眉,使本来就浓密的眉毛显得更黑,用“海乃古丽”(风仙花)染指甲,用“依里木”(沙枣树胶)抹头发,用红花的花瓣作胭脂和口红,有用樱桃和玫瑰花汁相混合,用于涂脸和嘴唇,这些都是维吾尔族妇女普遍使用的最理想的天然化妆品。

  每逢节日盛会、走亲访友,维吾尔族妇女就把绚丽多彩、斑斓夺目的首饰带齐全,穿上鲜艳的衣裙,精心装饰打扮,更增无限风韵。这些风俗表达了维吾尔族妇女对美的追求。维吾尔族以长发为美,妇女多喜欢留长辫。过去未婚少女多喜欢梳很多小辫,婚后改梳两条长辫子,但仍留刘海和在两腮处对称向前弯曲的鬓发。辫梢散开,头上喜欢别一新月形的梳子,作为装饰,也有把双辫盘结成发结的。现在由于现代生活节秦的加快、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原因,在城市里留有长辫的维吾尔族年轻妇女已不多见了。但在维吾人对女性美的文化传统里,以妇女浓密的黑发和粗长的辫子为美的观点,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在维吾尔族的服饰中,和田地区的于田、民丰、且末一带妇女服饰与其他地方的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不同,有其独特的特点。她们多头披白纱巾,头右侧戴顶“塔里帕克”(小帽),这种帽子口大顶小(直径约8厘米左右),形如扣碗,远看如一朵花,别有一番情趣。她们的长裕袢(外衣)有依次排列、七条尖头对称的蓝色绸补条形图案,袖领、底部有同样颜色绸单边缘。此外内着一件配套合领半开口套头衬衣,衬衣右侧依次排列九条呈扇面形,绣成宽条形图案,圆领口处有一条宽边,底口绣有羊角纹和碎花纹,领中部有两条相同颜色的绳带。据传这种服装是古代打仗和狩猎男女穿的一种箭服,两侧的七条图案,原是箭袋,后来演变成装饰图案。

  维吾尔族的花帽

  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堪,制作小花帽的维吾尔工匠,都有一套“绝活”。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样式、花纹与图案也与各地域环境的有关,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那种以黑底白花纹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的,凌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却把黑白色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面料,又配色彩各异的丝绒编织纹样,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纹样透溢出独特韵味。有的花帽镶饰串珠、金银饰片,珠饰圆润光泽,巧妙地运用图案本身结构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锦。还有的花帽顶部纹饰凸起,彩线编织细腻,彩球串缀闪亮夺目,是新娘的喜爱之物。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那大红的花纹配上翠绿的花纹,宛如朵朵绚丽的奇葩。伊犁地区的花帽,不仅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优点,花帽造型扁浅圆巧,纹样简炼概括。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多是黑底白花,庄重、古朴、大方,维吾尔族男性老幼都喜欢戴这种花帽。

  2、塔什干花帽

  原是塔什干流行的一种花帽,现在是对格刺绣几何形纹花帽的通称,深受广大男女青年所喜爱,一般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

  3、格来木花帽

  即扎绒花帽,帽似地毯绒面,绣法费工,比较少,但广为男女青年喜爱。

  4、曼波尔花帽

  顶绣四组圆开纹样,边有四组长方或圆形纹样,是最常见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5、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见的花帽,帽以米字为骨架,花枝叶交错,花纹以枝杆连结或线条分隔,成多个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图案似地毯排列,也称奇曼塔什干朵帕,以分子戴的最多。

  6、再尔花帽

  即金银线盘绣花帽,是姑娘、妇女最喜爱一种花帽,所绣的花多是立体的,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给人以华贵端庄之感。

  7、玛日江朵帕

  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8、金片花帽

  是用压、镂花纹金片缀在帽上加以装饰,是旧时富家妇女戴的一种很贵重的花帽,现在已见不到戴这种花帽的人了。

  9、吐鲁番花帽

  是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地区流行的一种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点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颜色特别火红鲜艳,只有这一地区的老年人还戴这种艳丽夺目的花帽。

  10、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区的一种大方、雅致,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纹纤细、色彩柔和。五瓣花帽,维吾尔语称“白西塔拉多帕”。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缝成的,而这种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种男孩、女孩戴的花帽,帽子较小,纹样比较简单。

  11、夏帕克帽

  即瓜皮帽,是新疆南部地区男性老幼夏季戴的一种便帽,有时冬季作为衬帽,多为素面,有些在帽口有水纹边。

  12、赛里甫西吐玛克

  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称赛兰多帕,多为宗教神职人员戴,上缠赛兰。

  13、阿克多帕

  即白色帽,帽上有白色线扎花纹,是做礼拜时戴的一种帽子。

  [编辑本段

  维吾尔族的鞋靴

  维吾尔人穿著鞋靴是传统的习惯,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千年以上。他们的先祖曾经是游牧于高山雪领,纵横驰骋在广阔的西陲边塞富饶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穿靴便于骑射,也称其为保暖耐寒的“足衣”。《逸雅》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之。”

  维吾尔人的鞋多为牛皮面制作。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他们掌握了从制作木楦头到选皮、鞣革到制皮鞋、靴成品的一整套传统绝技,熟练、手艺精湛,不比制鞋厂工人逊色。由于经济生活的稳定,交通的便利,鞋、靴价格的合理,现代的维吾尔人也去商店买鞋穿。

  居住城镇的维吾尔人,喜在鞋、靴外面套上胶鞋,这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无论走亲访友,或是在自己居室内,都在屋前把套鞋脱放门外,以防泥土、脏物带进屋内。套鞋一般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圆头的套鞋,另一种是软底皮靴套鞋。

  “靴”是长腰皮鞋,《隋书·礼仪志七》曰:“靴,胡履也”。西域各族穿靴的历史悠久,沿袭至今,适应新疆寒冷的气候,也是为骑马放牧便利而创制的一种鞋履。

  维吾尔族先民由于经历过长期的狩猎、游牧生活,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养成了穿“玉吐克”(皮靴)的习俗,这种装束至今仍为维吾尔人所喜爱。维吾尔族的鞋类主要有“玉吐克”(皮靴),“去如克”(皮窝子),“买赛”(软靴),“开西”(皮鞋,类似套鞋,多在夏季穿),“喀拉西”(套鞋)。维吾尔族群众的鞋、靴多用牛羊皮革做成。过去维吾尔族群众女式靴子上绣有各种花纹,非常漂亮。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玉吐克”(皮靴),中老年人多穿“买赛”,外面加穿“喀拉西”(套鞋)。过去维吾尔族多穿用皮子做的“喀拉西”,现在则普遍用橡胶制作的“喀拉西”,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保护靴鞋,入室或清真寺大殿要脱套鞋,以保持室内清洁。寒冷的地方,冬天穿毡筒。

  [编辑本段

  维吾尔男装

  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维吾尔族将外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等制作。

  过去的维吾尔族男子一般多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的长外衣,穿时腰间系一长腰巾,腰巾可以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携带食品和其他一些零星物件,随用随取。腰巾长短不等,长的可达2米多,也有方形腰巾,系时在腰间露出一个角。腰巾多为黑、棕、蓝等深色,平常腰巾不怎么讲究,节日系的腰巾一般十分鲜艳,有的印花、有的绣花。维吾尔族男子穿上裕袢系上腰巾,显得别有一番风度。过去富有的人还在裕袢外再穿长袍。

  维吾尔族男子的衬衣多不开胸,长及膝部、臀部。年青人及小孩的衬衣多缀花边。宗教职业者多用长的白布缠头,维吾尔语称为“赛兰”,外衣外边不系腰带,多穿长袍,与一般人有明显的区别。

  袷袢是现代的维吾尔族民族式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与古代形式虽然相似,但现代的民族服饰讲究面料的质地,式样宽松合体,典雅大方。式样多以长外衣过膝,对襟、长袖过手指、无领、无钮扣,一拢腰巾束系既紧身连体,又舒畅保暖。

  “袷袢”,喜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袷袢”的好面料。年老的则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制,显得古朴大方。下身多著青色长裤,盖及脚面。讲究的男裤,则在裤角边继饰花卉纹样,多以植物的茎、蔓、枝藤组成连续性纹饰,显得雅致美观。

  青年男装显得朝气勃勃,复季为白色布面料缝制成合领式衣,其领口、前胸、袖口皆续饰花边,腰部束续花“波塔”(腰巾),其名“托尼”、或“叶克台克”,此衣装不仅淡雅、凉爽,穿著也极便利,再配上青色长裤,著皮靴,全身穿著融汇成浓郁的民族服饰特色,更显青春活力与健美。

  维吾尔族的裤子过去通常为大裆裤,样式比较简单,分单裤、夹裤、棉裤三种,主要用各种布料做,也用羊皮、狗皮等做。男裤通常比女裤短,裤角窄一点。大多数维吾尔人男性都穿西裤。

  [编辑本段

  维吾尔女装

  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裁制裙装,常见的有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质料,内穿淡色对裙。更偏爱本民族独创的“艾得来丝绸”缝制连衣裙。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从街市、乡村、山野,随处都可见到身穿不同花色、纹样的艾得来丝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郁华丽,透出创造者内含灵性的天赋。维吾尔人誉称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即给人们带来春天气息之意,美好的祝福。女裤裤角肥大,裤长及裸骨。

  维吾尔族妇女衣服式样很多,主要有长外衣、短外衣、坎肩、背心、衬衣、长裤、裙子等。过去维吾尔族妇女普遍都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和裤子。裙子大都是筒裙,上身短至胸部,下宽大,长及腿肚子。维吾尔族妇女除用各种花色的布料作连衣裙外,最喜欢用艾德来斯绸,这是一种专门用来做衣裙的绸子,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维吾尔族妇女多在连衣裙外面穿外衣或坎肩。裙子里面穿长裤,裤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彩绸缝制,讲究的用单色布料做裤料,然后在裤角绣上一些花。妇女的长外衣主要有合领、直领两种,年青妇女喜欢穿红、绿、紫等鲜艳的颜色,老年妇女喜欢穿黑、蓝、墨绿等团花、散花绸缎或布料,衣服上缀有铜、银、金质圆球形、圆片形、橄榄形扣袢,讲究的在衣领、袖口等处绣花。女式短外衣有对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开右衽短上衣三种。

  维吾尔族不仅喜欢养花种花,而且喜欢将各种花卉图案绣在服装上。维吾尔族妇女喜欢在衣服领口、胸前、袖口、肩、裤脚等处绣花。就男子穿的服装上也绣有花纹,主要在合领衬衣的领口、胸前、袖口等绣花,表现了维吾尔族浓郁的装饰美感。

  维吾尔族妇女非常喜欢戴耳环、戒指、项链、胸针、手镯等。女孩子从五、六岁开始,甚至更早就开始扎耳眼,佩带耳环。喜欢用“奥斯曼”的液汁描眉,在没有奥斯曼的冬季,用“苏尔麦”(石墨)或菖蒲来描眉,使本来就浓密的眉毛显得更黑,用“海乃古丽”(风仙花)染指甲,用“依里木”(沙枣树胶)抹头发,用红花的花瓣作胭脂和口红,有用樱桃和玫瑰花汁相混合,用于涂脸和嘴唇,这些都是维吾尔族妇女普遍使用的最理想的天然化妆品。

  每逢节日盛会、走亲访友,维吾尔族妇女就把绚丽多彩、斑斓夺目的首饰带齐全,穿上鲜艳的衣裙,精心装饰打扮,更增无限风韵。这些风俗表达了维吾尔族妇女对美的追求。维吾尔族以长发为美,妇女多喜欢留长辫。过去未婚少女多喜欢梳很多小辫,婚后改梳两条长辫子,但仍留刘海和在两腮处对称向前弯曲的鬓发。辫梢散开,头上喜欢别一新月形的梳子,作为装饰,也有把双辫盘结成发结的。现在由于现代生活节秦的加快、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原因,在城市里留有长辫的维吾尔族年轻妇女已不多见了。但在维吾人对女性美的文化传统里,以妇女浓密的黑发和粗长的辫子为美的观点,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在维吾尔族的服饰中,和田地区的于田、民丰、且末一带妇女服饰与其他地方的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不同,有其独特的特点。她们多头披白纱巾,头右侧戴顶“塔里帕克”(小帽),这种帽子口大顶小(直径约8厘米左右),形如扣碗,远看如一朵花,别有一番情趣。她们的长裕袢(外衣)有依次排列、七条尖头对称的蓝色绸补条形图案,袖领、底部有同样颜色绸单边缘。此外内着一件配套合领半开口套头衬衣,衬衣右侧依次排列九条呈扇面形,绣成宽条形图案,圆领口处有一条宽边,底口绣有羊角纹和碎花纹,领中部有两条相同颜色的绳带。据传这种服装是古代打仗和狩猎男女穿的一种箭服,两侧的七条图案,原是箭袋,后来演变成装饰图案。

  人类“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中,“衣”放在首位,可其重要性。衣服又称“服饰”,因为人们穿衣,不仅是为了遮体的保暖,而且还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维吾尔族的服饰当然也不例外。

  维吾尔族的服饰不仅花样较多,而且非常优美,富有特色。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堪,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文化的历史沉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接受范式,从中窥见民族服饰的传承性与地域性的习俗。

  解放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吾尔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服和新潮服装已越来越受到维吾尔族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喜爱。

  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

  维吾尔族帽类及头饰种类很多,在维吾尔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帽子,因为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活礼仪中的需要,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均需佩带。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两大类。

  皮帽主要用于御寒,大多用羊皮制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獭皮、海獭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吐马克(喀什白皮帽)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边。

  2、阿图什吐马克

  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较喀什吐马克浅,下沿的一圈毛边为旱獭或貂皮制成。

  3、赛尔皮切吐玛克

  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而用貂皮或其它兽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欧热吐玛克

  该帽约高30公分,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以一般羊毛皮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

  5、开木切特吐玛克

  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绒、丝绒作面子,此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现在多为老年人佩戴。

  6、库拉克恰

  是维吾尔族群众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库拉克恰的主要种类之一的羔皮库拉克恰,是较有特色的一种,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为黑色或灰色,它的两侧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种装饰;喀力帕克(毡帽),内毡外布,等等。

  皮帽本来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御寒作用。但是维吾尔族群众中有夏天戴皮帽的习俗,是因为它还具有保持头部皮肤湿润和防暑的作用。

  维吾尔族的花帽

  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堪,制作小花帽的维吾尔工匠,都有一套“绝活”。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样式、花纹与图案也与各地域环境的有关,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那种以黑底白花纹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的,凌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却把黑白色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面料,又配色彩各异的丝绒编织纹样,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纹样透溢出独特韵味。有的花帽镶饰串珠、金银饰片,珠饰圆润光泽,巧妙地运用图案本身结构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锦。还有的花帽顶部纹饰凸起,彩线编织细腻,彩球串缀闪亮夺目,是新娘的喜爱之物。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那大红的花纹配上翠绿的花纹,宛如朵朵绚丽的奇葩。伊犁地区的花帽,不仅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优点,花帽造型扁浅圆巧,纹样简炼概括。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多是黑底白花,庄重、古朴、大方,维吾尔族男性老幼都喜欢戴这种花帽。

  2、塔什干花帽

  原是塔什干流行的一种花帽,现在是对格刺绣几何形纹花帽的通称,深受广大男女青年所喜爱,一般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

  3、格来木花帽

  即扎绒花帽,帽似地毯绒面,绣法费工,比较少,但广为男女青年喜爱。

  4、曼波尔花帽

  顶绣四组圆开纹样,边有四组长方或圆形纹样,是最常见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5、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见的花帽,帽以米字为骨架,花枝叶交错,花纹以枝杆连结或线条分隔,成多个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图案似地毯排列,也称奇曼塔什干朵帕,以分子戴的最多。

  6、再尔花帽

  即金银线盘绣花帽,是姑娘、妇女最喜爱一种花帽,所绣的花多是立体的,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给人以华贵端庄之感。

  7、玛日江朵帕

  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8、金片花帽

  是用压、镂花纹金片缀在帽上加以装饰,是旧时富家妇女戴的一种很贵重的花帽,现在已见不到戴这种花帽的人了。

  9、吐鲁番花帽

  是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地区流行的一种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点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颜色特别火红鲜艳,只有这一地区的老年人还戴这种艳丽夺目的花帽。

  10、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区的一种大方、雅致,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纹纤细、色彩柔和。五瓣花帽,维吾尔语称“白西塔拉多帕”。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缝成的,而这种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种男孩、女孩戴的花帽,帽子较小,纹样比较简单。

  11、夏帕克帽

  即瓜皮帽,是新疆南部地区男性老幼夏季戴的一种便帽,有时冬季作为衬帽,多为素面,有些在帽口有水纹边。

  12、赛里甫西吐玛克

  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称赛兰多帕,多为宗教神职人员戴,上缠赛兰。

  13、阿克多帕

  即白色帽,帽上有白色线扎花纹,是做礼拜时戴的一种帽子。

  维吾尔族的鞋靴

  维吾尔人穿著鞋靴是传统的习惯,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千年以上。他们的先祖曾经是游牧于高山雪领,纵横驰骋在广阔的西陲边塞富饶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穿靴便于骑射,也称其为保暖耐寒的“足衣”。《逸雅》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之。”

  维吾尔人的鞋多为牛皮面制作。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他们掌握了从制作木楦头到选皮、鞣革到制皮鞋、靴成品的一整套传统绝技,熟练、手艺精湛,不比制鞋厂工人逊色。由于经济生活的稳定,交通的便利,鞋、靴的合理,现代的维吾尔人也去商店买鞋穿。

  居住城镇的维吾尔人,喜在鞋、靴外面套上胶鞋,这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无论走亲访友,或是在自己居室内,都在屋前把套鞋脱放门外,以防泥土、脏物带进屋内。套鞋一般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圆头的套鞋,另一种是软底皮靴套鞋。

  “靴”是长腰皮鞋,《隋书·礼仪志七》曰:“靴,胡履也”。西域各族穿靴的历史悠久,沿袭至今,适应新疆寒冷的气候,也是为骑马放牧便利而创制的一种鞋履。

  维吾尔族先民由于经历过长期的狩猎、游牧生活,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养成了穿“玉吐克”(皮靴)的习俗,这种装束至今仍为维吾尔人所喜爱。维吾尔族的鞋类主要有“玉吐克”(皮靴),“去如克”(皮窝子),“买赛”(软靴),“开西”(皮鞋,类似套鞋,多在夏季穿),“喀拉西”(套鞋)。维吾尔族群众的鞋、靴多用牛羊皮革做成。过去维吾尔族群众女式靴子上绣有各种花纹,非常漂亮。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玉吐克”(皮靴),中老年人多穿“买赛”,外面加穿“喀拉西”(套鞋)。过去维吾尔族多穿用皮子做的“喀拉西”,现在则普遍用橡胶制作的“喀拉西”,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保护靴鞋,入室或清真寺大殿要脱套鞋,以保持室内清洁。寒冷的地方,冬天穿毡筒。

  维吾尔男装

  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维吾尔族将外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等制作。

  过去的维吾尔族男子一般多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的长外衣,穿时腰间系一长腰巾,腰巾可以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携带食品和其他一些零星物件,随用随取。腰巾长短不等,长的可达2米多,也有方形腰巾,系时在腰间露出一个角。腰巾多为黑、棕、蓝等深色,平常腰巾不怎么讲究,节日系的腰巾一般十分鲜艳,有的印花、有的绣花。维吾尔族男子穿上裕袢系上腰巾,显得别有一番风度。过去富有的人还在裕袢外再穿长袍。

  维吾尔族男子的衬衣多不开胸,长及膝部、臀部。年青人及小孩的衬衣多缀花边。宗教职业者多用长的白布缠头,维吾尔语称为“赛兰”,外衣外边不系腰带,多穿长袍,与一般人有明显的区别。

  袷袢是现代的维吾尔族民族式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与古代形式虽然相似,但现代的民族服饰讲究面料的质地,式样宽松合体,典雅大方。式样多以长外衣过膝,对襟、长袖过手指、无领、无钮扣,一拢腰巾束系既紧身连体,又舒畅保暖。

  “袷袢”,喜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袷袢”的好面料。年老的则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制,显得古朴大方。下身多著青色长裤,盖及脚面。讲究的男裤,则在裤角边继饰花卉纹样,多以植物的茎、蔓、枝藤组成连续性纹饰,显得雅致美观。

  男装显得朝气勃勃,复季为白色布面料缝制成合领式衣,其领口、前胸、袖口皆续饰花边,腰部束续花“波塔”(腰巾),其名“托尼”、或“叶克台克”,此衣装不仅淡雅、凉爽,穿著也极便利,再配上青色长裤,著皮靴,全身穿著融汇成浓郁的民族服饰特色,更显青春活力与健美。

  维吾尔族的裤子过去通常为大裆裤,样式比较简单,分单裤、夹裤、棉裤三种,主要用各种布料做,也用羊皮、狗皮等做。男裤通常比女裤短,裤角窄一点。大多数维吾尔人男性都穿西裤。

  维吾尔女装

  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裁制裙装,常见的有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质料,内穿淡色对裙。更偏爱本民族独创的“艾得来丝绸”缝制连衣裙。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从街市、乡村、山野,随处都可见到身穿不同花色、纹样的艾得来丝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郁华丽,透出创造者内含灵性的天赋。维吾尔人誉称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即给人们带来春天气息之意,美好的祝福。女裤裤角肥大,裤长及裸骨。

  维吾尔族妇女衣服式样很多,主要有长外衣、短外衣、坎肩、背心、衬衣、长裤、裙子等。过去维吾尔族妇女普遍都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和裤子。裙子大都是筒裙,上身短至胸部,下宽大,长及腿肚子。维吾尔族妇女除用各种花色的布料作连衣裙外,最喜欢用艾德来斯绸,这是一种专门用来做衣裙的绸子,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维吾尔族妇女多在连衣裙外面穿外衣或坎肩。裙子里面穿长裤,裤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彩绸缝制,讲究的用单色布料做裤料,然后在裤角绣上一些花。妇女的长外衣主要有合领、直领两种,年青妇女喜欢穿红、绿、紫等鲜艳的颜色,老年妇女喜欢穿黑、蓝、墨绿等团花、散花绸缎或布料,衣服上缀有铜、银、金质圆球形、圆片形、橄榄形扣袢,讲究的在衣领、袖口等处绣花。女式短外衣有对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开右衽短上衣三种。

  维吾尔族不仅喜欢养花种花,而且喜欢将各种花卉图案绣在服装上。维吾尔族妇女喜欢在衣服领口、胸前、袖口、肩、裤脚等处绣花。就男子穿的服装上也绣有花纹,主要在合领衬衣的领口、胸前、袖口等绣花,表现了维吾尔族浓郁的装饰美感。

  维吾尔族妇女非常喜欢戴耳环、戒指、项链、胸针、手镯等。女孩子从五、六岁,甚至更早就开始扎耳眼,佩带耳环。喜欢用“奥斯曼”的液汁描眉,在没有奥斯曼的冬季,用“苏尔麦”(石墨)或菖蒲来描眉,使本来就浓密的眉毛显得更黑,用“海乃古丽”(风仙花)染指甲,用“依里木”(沙枣树胶)抹头发,用红花的花瓣作胭脂和口红,有用樱桃和玫瑰花汁相混合,用于涂脸和嘴唇,这些都是维吾尔族妇女普遍使用的最理想的天然化妆品。

  每逢节日盛会、走亲访友,维吾尔族妇女就把绚丽多彩、斑斓夺目的首饰带齐全,穿上鲜艳的衣裙,精心装饰打扮,更增无限风韵。这些风俗表达了维吾尔族妇女对美的追求。维吾尔族以长发为美,妇女多喜欢留长辫。过去未婚少女多喜欢梳很多小辫,婚后改梳两条长辫子,但仍留刘海和在两腮处对称向前弯曲的鬓发。辫梢散开,头上喜欢别一新月形的梳子,作为装饰,也有把双辫盘结成发结的。现在由于现代生活节秦的加快、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原因,在城市里留有长辫的维吾尔族年轻妇女已不多见了。但在维吾人对女性美的文化传统里,以妇女浓密的黑发和粗长的辫子为美的观点,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在维吾尔族的服饰中,和田地区的于田、民丰、且末一带妇女服饰与其他地方的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不同,有其独特的特点。她们多头披白纱巾,头右侧戴顶“塔里帕克”(小帽),这种帽子口大顶小(直径约8厘米左右),形如扣碗,远看如一朵花,别有一番情趣。她们的长裕袢(外衣)有依次排列、七条尖头对称的蓝色绸补条形图案,袖领、底部有同样颜色绸单边缘。此外内着一件配套合领半开口套头衬衣,衬衣右侧依次排列九条呈扇面形,绣成宽条形图案,圆领口处有一条宽边,底口绣有羊角纹和碎花纹,领中部有两条相同颜色的绳带。据传这种服装是古代打仗和狩猎男女穿的一种箭服,两侧的七条图案,原是箭袋,后来演变成装饰图案。

  人类“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中,“衣”放在首位,可其重要性。衣服又称“服饰”,因为人们穿衣,不仅是为了遮体的保暖,而且还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维吾尔族的服饰当然也不例外。

  维吾尔族的服饰不仅花样较多,而且非常优美,富有特色。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堪,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文化的沉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审美接受范式,从中窥见民族服饰的传承性与地域性的习俗。

  解放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吾尔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服和新潮服装已越来越受到维吾尔族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喜爱。

  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堪,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文化的历史沉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接受范式,从中窥见民族服饰的传承性与地域性的习俗。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uu.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uu.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