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州市“强镇固村”探索“三农”发展新路径_乡村穿越小说主角发家致富 主角重生过去发家致富的
笔趣阁 > 乡村穿越小说主角发家致富 主角重生过去发家致富的 > 贵州省盘州市“强镇固村”探索“三农”发展新路径
字体:      护眼 关灯

贵州省盘州市“强镇固村”探索“三农”发展新路径

  相关热词搜索:

  文丨胡光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贵州省盘州市作为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的发源地,“三农”工作重心应在镇村两级基层治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产业发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长,带动农民稳定增收,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贵州省盘州市的梯田风光

  (一)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盘州市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刺梨、软籽石榴等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烤烟、蔬菜、薏仁、黄小米、魔芋等优势特色产业,提高重要农

  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2021年,刺梨、软籽石榴等特色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121.39万亩。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盘州市因地制宜推广林药、林菌、林花、林苗、林禽、林蜂等种植和养殖模式。培育发展野生菌类、竹笋、林菜等林下产品采集业。2022年,建设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到59万亩,实现产值16.98亿元,巩固特色林业产业留存面积4.4万亩;

  发展森林体验、森林观光等生态旅游新业态,建成1个森林乡镇、1个森林村寨、30户森林人家,完成1个森林康养试点基地提升建设。

  盘州市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持续提升,粮食生产和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21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面积达22.01万亩。

  (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盘州市将农村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以及农村社区卫生、治安、文化等公共服务纳入“一站式”服务,涵盖20余项办理事项,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既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使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办成事,又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干部作风转变,实现了群众办事公开化、高效化,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盘州市出台了《进一步规范村规民约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村规民约参考文本》《村规民约实施细则参考文本》等有关文件,指导全市530个村(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印发了36万份宣传单,向群众宣传《村规民约》,引导群众遵守《村规民约》有关条款,调动群众参与制定《村规民约》的积极性,形成“我制定、我签字、我承诺、我执行”的良好氛围,运用舆论和道德的力量对群众的行为进行约束,促进《村规民约》有效实施。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不断激发社会活力,登记村(居)社会组织200余个,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社会组织有130余个,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在提升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发展中发挥了助推器作用。

  (三)农民增收基础较好

  2021年,盘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96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在六盘水市排名第一,增速较全省平均水平(10.4%)高0.7个百分点。

  盘州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东西部协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居民经营净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采取“反租倒包”“大户承包”等方式,激发和调动经营主体种养积极性,抓好刺梨、软籽石榴、茶叶等主导产业的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林特产业,通过农村“三变”改革、村级集体经济分红、就业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一)产业布局欠科学

  目前,盘州市部分产业规划与当地气候、土壤等资源环境情况结合不足,有的产业布局面虽宽,但由于产业、基地分散,产业项目没有形成集中连片成带发展,产业带动能力比较弱;

  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系不够健全,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在良种选育、关键技术攻关、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还存在研发不足、创新不够,精深加工技术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如: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56%,远远低于全国68%的平均水平;

  还有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种植任务,没有深入田间地头了解、认真研判,没有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如:在多年种植玉米的地块种植大豆,偏施氮肥,导致大豆长势茂盛,不结豆荚,收成低微,农户不愿再种植大豆。

  (二)农村管理问题多

  部分基层干部对职责认识比较模糊,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不足,工作职能转变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虽然进行了大量工作,但是群众对村(居)自治机制的认知还有限,未意识到参与到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由于存在集体主义文化和公共精神文化沙漠化的问题,成年人为了解决生计,离乡背井、拖儿带女离开了农村,留下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加上集体经济发展的不足和公共活动的缺乏,加剧了农民个体主义的心理倾向,一些农民很少关心集体事务和参与公共活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由以家庭和邻里矛盾为主,逐渐转变为涉及宅基地、土地承包、项目征地、林地收益等经济纠纷为主,农村社会矛盾呈现出民事纠纷、行政纠纷、轻微刑事纠纷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复杂情况。

  (三)农民增收不稳定

  盘州市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主要以原料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深、精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短,“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有限;

  山区、半山区村道路普遍存在晴通雨阻、路面窄、公路硬化率低等突出问题,农田水利设施方面存在高产田地少,耕地单位产出率低,机耕路、灌溉沟渠不配套,有效灌溉率低的问题;

  农民土地入股不能担风险,目前主要以收土地流转费为主,平台公司主导发展的产业,投资大,见效慢,会出现拖欠土地流转费和刺梨鲜果费等欠费情况。

  (一)紧扣“产业兴旺”创新“三大”机制

  一是创新产业经营机制。扶持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在坚持农地农用和坚决防止“非农化”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农民意愿统一连片整理耕地,尽量减少田埂,扩大耕地面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围绕刺梨、软籽石榴、茶叶等主导产业,重点招引扶持理念领先、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设,在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使其能够真正发挥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共同发展;

  建立健全生产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式、托管式、股份制等经营方式,进一步深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户分享到更多的增值收益。

  二是创新科技支撑机制。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进种业创新,破解良种、良法、良技等重大问题,并积极引进适应特色农业、畜禽养殖、设施农业、畜禽粪污处理等高效专用农业技术与机械,推广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组合式山地农机具,提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拓展农业物联网应用覆盖面,提升农业园区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农业辅导员精准服务,坚持培引结合,拓宽急需人才引进渠道,加强现代种养、精深加工等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

  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对接合作,围绕主导产业在园区建专家工作站、乡村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点,选育一批优良品种,攻克一批产业技术瓶颈,激励引导科技创新团队、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田间试验站、实验基地。

  三是创新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盘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解决农村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的难题,为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破题探路;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度规模、差异化发展产业,充分发挥好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完善农业产业专项资金扶持机制,创新社会资本投融资模式,实现政府、社会资本和农民等多方投入、多方共赢强化“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稳固村级集体经济增长,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并培育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及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围绕“治理有效”探索“三种”模式

  一是探索“党建+管家+积分”模式。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落实责任担当,狠抓思想政治建设,让党员干部根植于心、笃于行,解决好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进一步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并严格执行,通过调查切实搞清楚自身资源的优势和不足,因地制宜落实好有关政策;

  推行“寨管家”治理方式,以定寨子、网格化管理,定管家、体系化推动,定职责、清单化实施,定机制、多元化保障的“四定四化”为抓手,形成“小治理、大网格”工作格局,助推服务群众的精准化和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推广“积分制”治理方式,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充分运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有序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安全隐患消除、政策法规宣传、环境卫生整治、动态信息管理等工作。

  二是探索“文化+旅游+乡村”模式。重点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用乡村传统文化凝聚广大农民,重振乡村精神,增强农民自豪感,重新树立农民的文化信仰;

  深度挖掘小城镇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农耕文化和产业文化,着力在整体风貌设计、门店装修、招牌等方面彰显文化特色,打造集特色餐饮、特色美食、特色农产品销售、特色文旅服务等于一体的农旅文融合特色小镇,推动产镇深度融合发展,带动和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好农村产业,传承好文化底蕴,还原好田园风光,展现好农村风情,重拾记忆中的乡愁,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新天地;

  坚持把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培育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着力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安定有序。

  三是探索“招商+要素+治理”模式。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认真谋划项目,扎实开展农业产业大招商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建最优营商环境,吸引一批中央企业、中国百强农业企业入驻盘州市;

  充分依托农村土地资源、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古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资产资源要素,推动特色种养、农产品产地加工向村落民居集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手工艺制作、农产品电商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并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电商物流、农业服务特色小镇,带动和促进农产品就地销售和转化增值;

  实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行动,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聚焦“厕所革命”、生活污水等方面,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人和、村美的宜业宜居的美丽乡村。

  (三)聚焦“职业农民”实施“三个工程”

  一是实施“教育培训”工程。对农民进行管理能力、文化素质、科学技能和市场经营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从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生活方式等方面加以引导,使其摒弃落后的观念,造就更富时代特色的职业化新型农民;

  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可采取政府主导培训、中心户帮带培训、职业学校助推培训、龙头企业自主培训与远程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优先选择农村种养殖大户、专业户、打工返乡户等急需从生产型向创业型转变的农民作为培训对象;

  按照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农民职业教育最低质量标准,提供财政资金,实行职业农民培训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标准,并进一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民培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业经营资格认定制度。

  二是实施“人才孵化”工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干部、乡土人才等现有各类人才技能提升工程,发掘和培养各领域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

  实施定向培养计划,发挥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平台作用,增强乡土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发挥其在技艺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优化乡村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农村优秀青年和致富能手进入基层组织和集体经营组织,鼓励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等本土人才返乡担任村干部,引导更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坚持引育并重,强化乡村人才支撑,增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向产业带头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各类经营主体,就农业生产和服务技能、经营管理和市场销售能力等方面开展全产业链培训,提升培训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是实施“强村固基”工程。积极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翁”意识,让乡村集聚更多的人气;

  贯彻落实相关惠农强农政策,切实抓好耕地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公益林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落实,鼓励致富能人带头养殖牲畜、开办家庭农场,吸纳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民创收增收;

  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到“软件”“硬件”一起抓,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重点保障基本功能,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激活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州市农民农业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擦亮“国”字招牌发挥农业领跑作用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农民增收致富流翔高钙与您同在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广州市培正中学作品集ViVi美眉(2021年10期)2021-01-25饸饹面“贷”富农民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魔方数学大王·低年级(2020年8期)2020-08-14基于TOPSIS的新疆15个地州市碳排放效率评价研究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2014年2期)2014-11-06“五老”以“三用”关爱农民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uu.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uu.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