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步子不能太大_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69章 步子不能太大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9章 步子不能太大

  朱元璋的表情变得非常严肃认真,一开始只是想找个由头,恶心一下那群儒生。

  弄出一个圣贤庙也就算了,没想到又弄出一个司法体系来。

  这就由不得他不重视了。

  作为底层百姓出身,坐到皇帝位置的人,他太了解基层的情况了。

  案件的审结率有多低,实在是没眼看。

  跟陈景恪接触久了,他学到了很多东西,眼界也开阔了许多。

  对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感触非常深:

  权力讨厌空白。

  朝廷管不到的地方,很快就会有别的势力插足,填补空白。

  案件审结率低,也同样会给这些势力滋生的空间。

  天长日久,这些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就会反过来掣肘朝廷。

  司法体系能不能动摇儒家的根基,他暂时还看不到。

  却能看得出,这是在填补一片空白区域。

  提高办案效率,扩大朝廷在地方的影响力。

  削弱地方势力的增长,同时还能分地方主官的权。

  可谓是一举多得。

  越琢磨,他就越觉得这个想法好,实在太好了。

  “这个司法体系,你提的非常好,之前所有人都忽略的一个问题……”

  “而且读书人也都会支持此法,推行几乎不会遇到阻力。”

  大明一百五十府,一千一百余县,全加起来又增加了一两千的空缺。

  算上配套的吏员,就更多了。

  挖空心思想出仕的读书人,自然是支持的。

  而且这一次增加的,可不是八九品的芝麻官,而是五品到八品都有。

  就算是对官吏,也有极大的吸引力。

  相当于是又多了一条升迁路径。

  唯一可能心存不满的,可能就是地方主官了,毕竟他们被分了权。

  所以朱元璋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意见:

  “将司法官置于行政主官之下,品级也低半级,就能降低他们的抵触情绪了。”

  陈景恪连连摇头:“万万不可,司法必须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

  “否则这就不是削弱地方主官的权力,而是增加他们的权力。”

  他没有说必须保持司法的独立性之类的话。

  这种概念对老朱来说有点过于超前了,抓住分权这个要点,更能说服他。

  “况且,我们建立司法体系,也是为了培养法家。”

  “若司法系统一直受儒家压制,无法保持独立,那法家永远都站不起来。”

  朱元璋摸了摸胡须,不确定的道:“司法系统真的能复兴法家?”

  “法家可不只是律法,用你的话来说,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包含方方面面,司法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仅靠司法系统,还远不足以复兴法家吧。”

  陈景恪问道:“陛下是不是以为,是儒家击败了诸子百家,从而完成了一家独大?”

  朱元璋疑惑的反问道:“难道不是吗?”

  陈景恪摇头道:“不是,诸子百家不是被击败的,而是自我崩溃的。”

  “当只有儒家门徒才能做官时,天下人为了权为了利,纷纷抛弃自己信奉的学问,选择学习儒学。”

  “一门学问没有了学徒,纵使它再优秀,也只有消亡一途。”

  朱元璋沉吟片刻,点头说道:“确实如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陈景恪继续说道:“再说回司法体系,司法官的升迁全看案件审结率,和对大明律的理解情况。”

  “为了当好这个官,为了升迁,他们会深入研究大明律。”

  “一群人天天研究律法,早晚会接触到法家思想。”

  “而司法体系,相当于是创造一个不用学儒学,也能做官的机会。”

  “到那时,法家思想自然而然会复兴。”

  “等儒生们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已经晚了。”

  “司法体系已经成型,并为世人所接受,不可能因为他们的意见就废掉。”

  “只要朝廷不低头,给司法系统来个大换血。”

  “儒生再强,拿法家也毫无办法,只能看着他们成长。”

  “正如汉武帝时期,实力更加雄厚的道法墨三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儒家大兴。”

  “不过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二十年能有效果就不错了。”

  “想要真正动摇儒家的地位,将孔家拉下神坛,需要的时间更久。”

  朱元璋明白了他的打算,就是准备由小见大,由点破面。

  方法确实具备很大的可行性。

  但他反而开始担心了,他是讨厌孔家,也讨厌腐儒。

  可他更知道儒家对皇权的重要性。

  他只是想限制儒家的权力,并不想将儒家弄没了。

  不过他并没有将自己担忧说出来,而是道:

  “法家思想一旦复苏,必然会和儒家展开竞争,会不会导致人心再次撕裂?”

  陈景恪说道:“不会,先秦时期采取分封制,大家名义上都尊奉周天子,但藩属国都各自为政。”

  “百姓只知道有国君,而不知道有天子。”

  “始皇帝一统六国,完成了地域上的统一。”

  “汉武帝独尊儒术,完成了思想上的统一。”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大一统的思想早就深入人心。”

  “现在纵使百家复兴,也不会造成人心分裂。”

  “就好比,儒家内部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很多流派之间的矛盾还很深。”

  “可并不妨碍他们都以儒家门徒自居。”

  “同理,不论人们信仰的是哪一家思想,都无法改变他们是华夏子孙这一事实。”

  “如果陛下担心人心分裂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消除不同思想,而是强化华夏这个概念。”

  “只要他们以华夏子孙自居,人心就散不了。”

  朱元璋缓缓点头,道:“有道理,看来还是要先全力推广《华夏简史》才行。”

  陈景恪看出了他的犹豫,也能猜到一些他担心什么。

  既得利益群体是最不喜欢看到变数,变就意味着不可控,可能会让自己失去一切。

  不变,才是最好的。

  如果可以,朱元璋是最不希望看到变化出现的。

  但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没有办法保持不变,那就寻求可预期的变。

  让国家一点点变强。

  这也是他后来接受变革的原因。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ui.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ui.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